-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骑桶者》的故事重构.doc
《骑桶者》的故事重构
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 应慈军
一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骑桶者》,收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外国小说欣赏》中。
有专家说,《外国小说欣赏》是有别于一般的小说选本的教科书。体例上,以小说的基本元素而设定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按阅读(两个小说文本)、话题(小说的某一基本元素的介绍和阐释)、思考与实践(设题力求帮助学生清除已经习惯了的小说阅读的陈见,发现另样的进入作品的方式)。其中,话题是每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的小说文本是说明这个话题的范本。教学过程应是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研读来获得对话题内涵的具体而深刻的理解。这样的体例,给小说解读有了更多的角度,“三要素”的说法将淡出小说分析的讲堂。
《骑桶者》以第八单元文本的形式呈现,本单元的话题是“虚构”。依据教材,本篇课文的主要学习目标应该定位为:虚构,在本篇小说中的重要意义。
《骑桶者》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买不起煤的人(“我”)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老板借煤,结果是煤没有借到,还被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骑着煤桶去借煤”的情节显然是虚构的,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那么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呢?习惯了按三要素分析小说的学生们对此很感到困惑。要理解这篇小说,这个问题是必须弄清楚的。要理解虚构对于本小说文本表达的重要意义,这个问题也必须弄清楚。
曾听本地三位有些知名度的老师上这篇课文。老师们也试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虚构情节的意义,进而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价值。和学生一起研读讨论的结果是:表现人际沟通的困难,表现主人公对生活的绝望。如果仅仅是这样,这个情节的设置就显得意义寥寥。
二
如果,《骑桶者》不这样写,而是按照写实的手法来写:拎着煤桶去借煤。我们再将重构了的故事与原作进行比较,那么问题就会看清楚得多!
骑桶和拎桶是为达到借煤目标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个行于空中,一个步于地上。这两种行为方式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情节走向,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以至于创作手法的不同。
第一,情节走向。拎着煤桶去借煤,势必形成“我”与煤店老板、老板娘(至少是老板娘)的直接接触甚至冲突。“我”借不到煤的原因应该是煤店老板(娘)的拒绝。
看卡夫卡《骑桶者》,“我”骑着煤桶去借煤,借煤失败的原因就显得不那么确定。
从老板娘与老板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是:老板娘“什么也没有听见”“没有人,街上空空的”“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见”。如果是这样,借煤失败就怪不得老板娘了。因为她可能确实没有看见“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的“我”,也没有听到“我”的“喊”声。
从“我”的所见来看,老板娘“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我”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所见及其判断是不是准确,真实,我们也不得而知。如果真实,那老板娘的冷酷自私就很明显。如果“我”的判断不实,那借不到煤的责任就只能由“我”来负责了。骑着煤桶飞翔的方式,避免了老板娘和“我”的直面和沟通,使情节内容产生多元解读成为可能。
而且,因为“飞翔”,我们就觉得这个事件好像仅仅发生在幻觉里。作品也暗示了“借煤”的幻想性:“‘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而紧接着,错觉果然被证实,老板娘说:“我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敲六点,我们关门吧。”这一细节将借煤事件彻底置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让人怀疑“我”是否实施了借煤行动。因为“借煤”这个最现实的问题被虚化了。
相比较而言,虚构使情节内容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层面,阅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而不再是“接受”,被动地听故事。读者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才能有所收获,或许这也是现代小说吸引人的地方。
第二,人物形象。从《骑桶者》的描述看,主人公处在寒冷与缺煤的困境中,他有过“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的经历(也不知是真是假。从后文煤店老板的话语看,似乎煤店老板还不至于这样),选择“骑着煤桶”飞翔这种方式去借煤,纯粹是为了避免失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怎么去法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对于寒冷的生存世界,他无力改变;对于借煤,他也没有足够的信心;对于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走”,除了说两句“你这个坏女人”外(也不知老板娘是否听见!),便赌气似的“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暗示了他与这个世界的决绝。“我”贫穷,自卑,畏缩,惶恐,怯弱。从“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孤立和疏离,展示了人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专题22.7 二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选填压轴专项训练(30道)(解析版).pdf VIP
-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测试物理试卷(含答案).pdf VIP
- 1.新版历年全国高考英语高频词汇必备表汇总打印版.docx
-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第3部分:金属矿山.pdf VIP
- 〖地 理〗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2024).docx VIP
- 《物理学发展史》课件.ppt VIP
- 《物理学的发展史》课件.docx VIP
- 2026秋季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含解析.pdf VIP
- 美国特色介绍.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