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自拟中药肠炎宁煎剂治疗慢性结肠炎118例疗效观察
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226100)薛应斌、施建华、施明生
摘要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肠炎宁煎剂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
2010年01月0l目至2011年12月31日118例确诊的慢性结肠炎患者,均给予中药肠
炎宁煎剂口服3个月,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肠镜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118
例中,完全缓解87例,73.73%,有效28例,23.73%,无效3例,2.54%,总有效率为
97.46%。结论:中药肠炎宁煎剂疗慢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 中医药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以直肠和结肠的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
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临床症状以黏液脓血
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多伴有纳差、腹胀、神疲乏力等,具有反复发作、经
久难愈的特点。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由于炎症的反复
迁延,可能导致增生或恶变。目前无特效治疗,我们自2010年01月01日至2011年12
月31日对118例确诊的慢性结肠炎患者,给予自拟中药肠炎宁煎剂口服治疗,取得显
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符合(2007年,济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
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其中男67例,女51例;年龄20~30岁25例,31~40岁33例,
41~50岁38例,51岁以上24例;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3年。
2.治疗方法
结肠炎患者,给予自拟中药肠炎宁煎剂口服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通过临床症状和体
征及肠镜检查评价治疗效果。
2.2自拟中药肠炎宁煎剂组成及煎服方法
少浸泡30分钟,浓煎成200ml,一日一剂,分二次口服,空腹温服。3个月为一疗程。
2.3疗程前后均对患者作临床症状、体征评价及肠镜检查。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3.1.1.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
3.1。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
3.1.3.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3.2治疗结果
1 18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87例,73.73%,有效28例,23.73%,无效3
例,2.54%,总有效率为97.46%。结果中药肠炎宁煎剂疗慢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
4.体会
慢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久痢”、“久泻”、“肠瓣”、“脏毒”、“血痢”等范畴。本病
发生多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有关。脾虚可生湿,湿盛可化热,
湿热壅滞又可使气行失畅,肠络壅阻,秽浊难下,秽浊不下又生腐浊,腐浊不降,再生
郁热,湿腐成脓,热腐伤络则血溢,遂致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
脾虚湿蕴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湿热壅滞是主要病理变化,病程迁延,穷必及。肾,又见形
消肉损、神亏力乏之象。本虚标实是本病的根本病机。据此我们采用疏肝调气、健脾固
肾、清热化湿之法,精选二十一味中药组成肠炎宁煎剂。以期湿化热清、气调肝疏,生
机再现,脾气渐增,肾气生固,神精复旺。方中柴胡、桂枝、白芍、木香、防风疏肝调
气,葛根、黄芩、黄连、白头翁、败酱草清化湿热,炒党参、炙黄芪、炙甘草、陈皮、
苍术、白术、苡仁、健脾补气化湿,山药、建莲肉、肉豆蔻、益智仁重在固肾又能补脾,
使脾肾两补,先后天同生,以有生生不息之源也。由于药证相符,方义精妙,故用之临
床取效也好。
作者简介:
薛应斌
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擅长中医脾胃病
施建华
中医内科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擅长中医内科病
23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