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生态困境分析.doc
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生态困境分析
[作者]陈玉
[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副教授 066004
Email:qhdchenyu@ 0335-8588328 [摘要]本文结合新的案例分析了当前地方低端媒体所处的舆论监督环境,阐述了地方媒体监督的主要领域,以及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地方媒体;舆论监督
(小标题) 一件事实 两类反映
今年4月,批评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铁矿数年非法开采污染环境的节目《无照铁矿竟成纳税大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这个报道的采访过程曾在当地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围绕这一事件,不同的媒体也在此事上有不同的表现。
4月6日,央视经济频道的两名记者按照群众举报线索,到达现场拍摄该铁矿外貌时,遭到铁矿人员的围堵,并被抢走录像机、手机、汽车钥匙等物品,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这些情况后来在央视的《全球资讯榜》等节目中都进行了报道,从现场拍到的污水排放口、烟尘等画面以及对当地干部的采访录像来看,报道所批评的这个铁矿打政策的擦边球、非法开采、污染环境长达数年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1]
但是与央视的报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覆盖当地的地方媒体和省级都市媒体的报道却都在想方设法低调处理此事件,甚至把事态引向截然相反的方向。4月9日,《燕赵都市报》冀东版刊发报道《昌黎县公布调查结果》。这条消息很短,内容一方面是强调两名记者的身份为“聘用制”,不是央视正式记者;另一个方面,该报道引用当地调查组的话说,铁矿围堵者称,当时之所以拿走记者的物品是因为怀疑他们是假记者。事情发生后的约一周之内,当地晚报、电台、电视台的报道与上述口径大同小异。这些报道毫不提及非法铁矿的污染问题,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记者的真假上面。对此当地群众舆论反映很大,认为还是中央级媒体敢于开展监督,地方媒体的报道事实上起了转移视线、包庇环保违法行为的作用,误导了公众。
情况为什么会是这样?是因为中央媒体更有社会责任感,而地方媒体一味昧着良心搞报道吗?并非这么简单。围绕这件事,地方媒体老总们曾十分含蓄地表达出对于舆论监督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牵制的不甘、不满。一位总编辑私下说:“这类事情如果平时允许我们的记者报道,还会闹出这么大的事儿吗?”作为尾声,央视报道此事十几天后,当地晚报以一版头条标题、二版头条正文的突出处理手段,刊登了一篇署了笔名的评论《善待媒体就是善待从政者自己》。联系起来看,这当中反映出来的当前地方低端媒体的舆论监督生态的确引人思索。
(小标题)低端媒体监督报道的使用与满足
客观地讲,地方媒体也有它们自己的监督领域,概括起来,多集中在与当地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设施、社会秩序、文明风尚等一些细微方面。典型的例如居民区的井盖被盗、道路污水结冰影响通行、某大妈受骗用真钱换回假外币、新栽的小树被人系上绳子晒被子等等。从业人员称“大事不出城市公用事业、小事常在社区邻里之间”,具有鲜明的民生关注的特点。
民生关注是目前国内媒体信息采集和传播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取向。所谓民生新闻,是指围绕当前同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焦点问题、突出矛盾挖掘题材,开展报道,近年来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环境、安全生产等成为民生新闻的高产区。这既是媒体开拓受众市场的需要,从受众角度来看,更是受众主动性增强,对媒体信息采取选择性接触的必然结果。
可是,对于这些关注度很高的领域,正如上文所述那起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那样,地方媒体宏观上不拥有报道资源优势,更重要的是微观上的报道缺乏监督环境支持。在这种情形下,为了生存,地方媒体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同样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只不过更加琐碎、细小的日常小事件开展批评,这是地方媒体所能提供的主要的最受欢迎的监督性信息,也是地方低端媒体为争取受众而普遍采用的办法。
日常小事的监督性信息不能说没有它们的合理性,事实上,一个时期以来地方媒体已经靠它们与当地受众达成了一类使用媒介与获得满足关系,也是不少受众觉得身边媒体还差强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D·麦奎尔对电视节目观众的样本抽选和分析结论,[2]受众接触这类日常小事监督性信息至少能得到这样几方面的需求满足:
琐碎事件——自我确认。看到报道某处的井盖第三次被盗,受众从熟悉的街道名称和地段、邻近的人士身上发生的事件上面,形成对周围位置、人际关系的判断和强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市民一分子意识。这种人际关系的确认是拟态的。
小喜小悲——心绪转换。 报道中身边人群发生的一幕幕人生活剧,最易引发其他受众对同类的关注,不论感叹或是艳羡,不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有多大,心灵都会被牵动,随之或喜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