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组为中药小剂量组;第四组为参杖颗粒中剂量组。
2.2 造模方法
采用卡介苗 (BCG )加脂多糖 (LPS )建立实验性肝损伤大鼠模型[1][2]。
注射 LPS2 小时后,取模型组大鼠,脱颈处死取其肝脏标本,观察病理切片。肝
组织出现典型的灶性坏死和大量炎细胞浸润,示造模成功。
2.4 给药处理
实验第一天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腹腔注射 BCG8mg (约6 ×100
个活菌)。从第一天起,中药中、小剂量组开始给药,中药剂量按人与动物体表
面积换算,计算出小剂量组为 1ml/kg,中剂量组为 2ml/kg ,灌胃,每天一次。
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 5ml/kg,每天一次。第 12 天上午 8 时 30 分给药,
下午 3 时 30 分除正常组外所有大鼠腹腔注射 LPS (30ug/kg 体重)。下午5 时 30
分开始摘眼球取血,后脱颈椎处死,取肝右叶以 4%多聚甲醛固定,分离血清,
于-20℃冰箱中冻存待检。
2.5 观察项目与方法
2.5.1 一般情况:观察大鼠体重、精神、运动、饮食、皮毛色泽等情况。
2.5.2 血清 IL-10 、IL-12 水平测定:采用 ELISA 法,按试剂说明书操作。
2.6 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以 X ±S 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齐性分析及 t 检验。
二.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正常组大鼠活泼喜动,眼睛鲜红而有精神,进食好,毛浓密光亮。模
型组大鼠随着实验进行变得不喜欢运动,萎靡不振,弓背喜卧,进食欠佳,毛稀
疏而干、粗乱蓬松,模型组死亡二只大鼠。中药中、小剂量组未见明显变化。
2 各组大鼠肝脏形态及病理学观察
2.1 肉眼观察
模型组大鼠肝脏形态体积明显增大,包膜紧,色较苍白,混浊无光泽;
各治疗组肝脏形态学上变化不大,色泽基本正常;正常组大鼠肝脏呈暗红色,未
见异常改变。
2.2 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
正常组:大鼠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肝小
叶结构清晰。肝细胞核大而圆,核膜清晰,核仁明显,胞质丰富。在汇管区无炎
细胞浸润,结构清晰可见。
模型组:大鼠肝细胞呈弥漫性浊肝,伴随有片状坏死,在汇管区及小
叶周边可见充血和大量炎细胞浸润。
中药中、小剂量组:大鼠肝细胞无浊肿,偶伴有点状坏死,在汇管区
少许炎细胞浸润。
各组大鼠血清 IL-10 、IL-12 检测结果( x ±s )
组别(n ) IL-10 (pg/ml) IL-12 (pg/ml)
正常组(10) 298 ±57※ 19.92 ±5.67※
模型组(8 ) 2602 ±470▲ 47.02 ±4.48▲
中药小剂量(10) 1781 ±241 ※▲ 37.82 ±4.28 ※▲
中药中剂量(10) 1140 ±124※▲ 29.44 ±5.19※▲
注:与模型组比较,※P <0.01 ;与正常组比较,▲P <0.05 ;
三、讨 论
通过对实验动物一般情况的观察,如体重、运动、饮食、皮毛色泽,可
从总体上了解实验动物的机能状态。IL-12 是比较强的 NK 细胞激活因子,能够
活化巨噬细胞,增强 CD8+T 细胞的杀伤功能,促进 CD4+THO 细胞分化为 TH1
细胞[3][7]。IL-10 是一种很强的抗炎性细胞因子,主要由 Th2 细胞产生[4][5],因
此检测 IL-10 和 IL-12 水平可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另外,病理学改变是病毒性
肝炎肝损伤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等,如实地反映
并记录了病理变化,从而通过比较模型组与治疗组的病理切片,能够验证参杖颗
粒的防治作用。
依据温病“伏气学说”之“毒伏肝络”理论,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纤维化是
“毒邪内伏肝络日久”之结果[5][6],参杖颗粒即以此而立法组方,其功效健脾补
肾,清热化湿解毒、活血通络。参杖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