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
靶向多肽探针的设计、筛选与肝癌活细胞成像分析
黄嫣嫣、赵睿*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
zhaorui@iccas.ac.cn
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由于其发病
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长期存在着早期诊断难、源头创新药物少和治疗手段缺乏等问题。因此,
针对由癌细胞产生的、与肿瘤特性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发展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靶向生
物探针,可为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转移预警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多肽作为重要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高度多样性,参与并调控着生物体内许多重
要的生理、生化功能。相比于抗体等大分子探针,小分子多肽探针具有免疫原性低、穿透性
强、性质稳定、可控、作用快、易于实时监测的优点,可以在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及其内部生
化反应等生理过程。溶酶体四次穿膜蛋白(LAPTM4B )与肿瘤细胞的存活、增殖、信号转
导密切相关,在肿瘤的发生、生长及转移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表达上调的幅度与
病理恶性度呈正相关,而与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
本研究选择肿瘤标志蛋白 LAPTM4B 为靶蛋白,以其第二胞外区 EL2 片段为靶点,依
据正义肽-反义肽相互作用以及反义肽的简并性,设计并合成了反义肽库,构建了基于亲和
色谱的高效亲和筛选体系,发展了基于反义肽简并性的功能导向筛选新方法,通过扩展合成、
扫描筛选,获得了高亲和力、高选择性的靶向多肽 AP2H 。在生理条件下,AP2H 与 EL2 的
-6
平衡解离常数为 5.5110 mol/L 。进而以特异性识别肿瘤标志蛋白LAPTM4B 的多肽AP2H
和具有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的四苯乙烯为基元,构建了信号可控的多肽荧光探针(TPE-
AP2H )。在识别多肽 AP2H 的导向下,TPE-AP2H 探针可特异性与肿瘤细胞表面的 LAPTM4B
蛋白结合,并激活 TPE 荧光团的信号,实现了目标分子的高信噪比检测。多肽探针定位于
细胞膜以及细胞质,不存在于细胞核,与 LAPTM4B 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一致。AP2H
实现了对 LAPTM4B 蛋白高表达的人肝癌 HepG2-mock 细胞和低表达的 HepG2-RNAi 细胞
的准确辨别。此外,多肽序列中的多重组氨酸赋予了探针在弱酸性条件下更强的亲和力与更
显著的荧光信号增强效应,表明 TPE-AP2H 不仅可识别肿瘤细胞的生物标志物,而且能对
肿瘤细胞特有的酸性微环境产生响应,可望在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分子事件的示踪监
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A. L. Boyle, D. N. Woolfson, Chem. Soc. Rev., 2011, 40, 4295-4306.
[2] J. R. Heal, G. W. Robert, J. G. Raynes, A. Bhakoo, A. D. Miller, ChemBioChem, 2002, 3, 136-151.
[3] Y. Y. Huang, R. Zhao, Y. B. Fu, Q. D. Zhang, S. X. Xiong, L. Li, R. L. Zhou, G. Q. Liu, Y. Chen, ChemBioChem,
2011, 12, 1209-1215.
[4] Y. Y. Huang, F. Hu, R. Zhao, G. X. Zhang, H. Yang, D. Q. Zhang, Chem. Eur. J., 2014, 20, 158-164.
[5]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化学所的资助。
4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