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跃飞等:水稻白叶枯病流行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297
s。;f川水3,7稻白叶枯病流行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王跃飞黎军 陈克胜彭洪杨章华
(重庆市开县植保植捡站开县404400)
摘要本文根据90年代中后期,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长期系统监测和太面积普查,分析r水
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原因,掌握r有效的治理对策,有效地控制了水稻自叶枯病的
流行。
关键词白叶枯病(流狞藤画治理对策
}… t,
●{ ’ 、’
水稻白叶枯病是70年代后期随种子凋入传人我县,1978年首次在我县厚坝镇发生,
1979年开始流行,到1983年蔓延到江、东、浦三里河谷稻区。随着大面积种植杂交稻,
到80年代中后期,白叶枯病发生、流行得到有效控制。但进入90年代,由于菌系分化
损失稻谷75万kg,严重影响水稻的增产增收。通过近几年对水稻白叶枯病的调查,分析
了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原因,探索了白叶枯病的治理对策,水稻白叶枯病得到了
有效遏制。
l调查方法
1.1系统调查
根据全国系统测报调查方法,每年在水稻白叶枯病发病初期,定7块田,每田定5
点,每点定lo丛,采取对角线5点取样方法,调查病株率、病叶率和病指增长率。
1.2大面积普查
从水稻分蘖期开始(5月中旬)到乳熟期结束,每旬普查一次,重点普查沿河两岸稻
区,每次普查面达1667hm2,350多块田,每田普查20丛,调查水稻白叶枯病的始病期、
流行盛期、发病面积、发生程度和防治效果。
2结果及分析
2.1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特点
45天,呈现逐年提早趋势。
2.1.2感病生育期提前90年代初期,大面积感病生育期均在水稻孕穗末期,而90年
代中后期,大面积感病生育期均在水稻分蘖初期至分蘖盛期。
2.1.3发病面宽90年代初期,仅在厚坝、金峰等乡镇洪水淹没的稻田发生。进入90
298 自I物保护2I世纪艉塑
上;
2.1.4冬水田发病重于小春田在发病l蔓域调查,前作为冬水田发病面积重于前作为小
春田的发病面积,分别占63-87%和36.13%,且冬水田发病程度也重于小舂田。
2.1.5杂交稻重于糯稻和常规稻通过调查,在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区,岗优、汕优系列
等杂交稻发病较露,而糯稻和苏丹i早等常规稻基本上不感白叶枯病。
2.2流行原因分析
2.2.1 品种抗性减弱进入90‘F代中后期,随着岗优、汕优系列等杂交稻的连续种植,
白叶枯病Iv型菌系产生,病原物与杂交稻品种逐步适应,对杂交稻表现出很强的致病力,
品种沈性逐年减弱,导致了近年白叶枯病发生面大,新I蔓增多。
2.2.2病原茵系发生变化80年代初期,我县自叶枯病为1.IT型菌系。90年代LV型
系开始产生,lV型菌系对我县现行推广的品种威胁较大,新的菌系产生导致了种植品种
抗性衰减,有利病菌的侵染和传播。
2.2.3田问茵源量大随着lv型菌系的产生,岗优、汕优系列杂交品种的连续种植,
抗性逐年减弱,加之对稻田的稻桩.稻草集中销毁不彻底,致使田问菌源量逐渐积累,
达到了在~个隧域流行所需的种群数量,特别是冬水田面积较大的区域,发病程度晟重。
2.2.4栽培技术的影响规范化栽墙技术的推广,杂交稻种植密度增大,田闻湿度高,
加之施肥水平的提高,水稻叶片柔软嫩绿,使稻株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和糖分的含量增加,
加速白叶枯病的扩展、流行。
2.2.5 气候条件有利流行自叶枯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气温在25~
时有1~2次的洪涝灾害,淹没了沿河两岸稻区的部分稻田。近年的有利气候,是造成我
县白叶枯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2.3治理对策
2.3.1改两熟制为三熟制在无法摊水、地势低洼的中稻逸域,可改两熟制为三熟制,
即改中稻为双季稻。自叶枯病每年6月下旬前后在我县犬面秘流行,此时,早稻已处于
灌浆末期至乳熟期,这时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小,晚稻才开始播种,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
白叶枯病的发生受到抑制,可减轻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程度。
2.3.3换杂交猫为糯稻或常规稻在近几年调查中,糯稻和苏州早等常规稻抗性最好,
基本表现不发病,对发病程度不重的区峨,可以大砥积推广糯稻和苏州早等常规稻。
2.3.3改种水稻为玉米白叶枯病在水稻种子上存活期约8个月,在室外稻草上存活期
为14个月,在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