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越边境的红木市场
从越南进口的特色商品中有两个主角,一是水果,一是红木。“水果卖得再多,又能有多少利润?”广西凭祥的红木商人语气里略显骄傲,他们或在越南办厂加工,或向越南人直接买半成品家具,边境的区位优势让这里成为一个红木家具的批发市场。但即使在这里,红木家具的标价依然高得令人瞠目结舌。从越南的同济到凭祥的浦寨,善于经营的商人们在这条红木之路上已赚得盆满钵满。
浦寨村:最大的边民互市点
凭祥市的浦寨村是中越边境线上最大的边民互市点,距离市区15公里。一大清早,挂着越南车牌的大型运输车队从中越边境1091号界碑旁的国门鱼贯而入,几个头戴尖斗笠,蒙着严实口罩的越南妇女穿过车轮滚起的烟尘,挑着扁担一颤一颤地走入大门――她们背后是与中国接壤的越南凉山省文朗县。
在浦寨1000多家商铺里,超过500家都在经营红木家具。从界碑处回望浦寨,夹在群山间的狭长地块上商铺林立。装卸进口热带水果的大型货场和旅馆、饭馆,以及卖日用百货、越南商品的小商铺位于山脚的低洼处,鳞次栉比,熙熙攘攘。顺着山势越过一处大陡坡进入平缓地带,喧嚣绝迹,红木家具交易市场呈现出另一种面貌。
与山脚下的嘈杂比,红木家具市场整齐安静。用围墙包裹住的家具市场以经营半成品为主,间或有几家出卖回收来的红木旧家具。这个市场里的商品,基本上全部来自越南,很多商铺门庭冷清。有一些勤快的越南商人开了张,在铺面门口摆一个火盆,烧点越南冥钞进去,再摆上一大盘红红绿绿的水果,寓意生意兴隆。
吴星强的家具店与半成品市场一条马路之隔,门脸正冲着马路,三层展厅显得相当醒目,印着他相片的灯箱家具广告沿着店面两边的路灯铺陈开来,这都显示了他在此处的地位――吴星强是唯一一个能在浦寨开成品家具店的商人。凭祥的家具市场分为两大片,浦寨以半成品和旧家具为主,位于凭祥市内的南山红木市场,全部卖的是再加工后的家具成品,半成品是不允许在浦寨之外销售的。
凭祥的红木市场,外地人占了绝大多数。吴星强是福建莆田人,1995年就到了这里。“刚到这里不知道有什么事可以做,我就每天坐在路边观察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带着什么货,手里拿张纸,在上面画正字。那时候一天也就一两百人,后来发现,每天走来走去的就那么几个人,当地人管他们叫‘狗拼’,就是搬运工,扛的都是一些中国日用品,手电、扑克、电池还有玩具。”
吴星强面庞黝黑,他说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在来浦寨之前,他经历了从腰缠万贯到破产被银行起诉的人生起伏。1980年,改革开放不久,吴星强14岁。“那时候刮台风,台湾的渔船停靠在小岛边上避台风。当时他们无法上岸,我们就拿着公鸡、母鸡还有鸡蛋去和他们交换,把东西放在篮子里,吊上去,跟他们换手表拿回去卖。”交易多了,吴星强就开始拿钱和台湾渔船交易,“后来就发展到公海上去截货,买回来拿到福州去卖。当时很流行录音带,买回来用录音机复制了再拿出去卖,张帝、邓丽君、龙飘飘的,都很好卖”。
敢闯敢干的吴星强在那个年代生意越做越大。“做很多生意,有钱赚就做。搞装修、开歌舞厅、代理新加坡进口食品,还承包山林,把树都砍掉,改种果树。结果做得太多,不懂得管理,乱花钱,到最后没有钱了自己都不知道,欠了100多万元的债还不了,结果家里也待不住了。”
吴星强带着老婆孩子逃了出来,最初选择去了越南。“我当时找到南开大学的一位教授,我问他,像我这种情况,没有路可走怎么办?他跟我说,到越南去!”这位教授解释给吴星强听,在越南这样的地区,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都相对特殊,当地的法律、政策也很不健全。“经历过改革开放那个年代,我也是从不健全的法律体制下出来的人。教授告诉我说,我这样的人到了那种地方还有发展的空间,我有经验。”吴星强说。
1995年,吴星强投靠在越南的老乡。结果,不但没谋到出路,所有家当还被骗光了。垂头丧气的他从越南回来,途经浦寨。“我当时觉得,越南待不下去,边境也可以。当时就狠下心,只要饿不死就绝不回去。”
一开始是从内地进货卖给越南人。“开始是卖玩具,可是怎么卖都卖不出去,后来发现别人进的货便宜,售价比我的进价还低。后来又从福建老家进羽毛球拍卖给越南人,羽毛球是他们的国球嘛,刚做了一个月的生意,客商就要求去福建工厂参观,参观完就直接和那边做生意了。”做了几次都没成功,吴星强开始卖越南货。“当时边境地区流行戴越南人的圆形绿军帽,11块进货,卖25块,那时候开始有人来边境这边旅游,每天卖个十顶八顶的,一天能赚100多块。从那时候开始,我发现卖越南货能赚钱!”
赚了一点钱,吴星强开始卖越南工艺品。“小时候我在家学过木工,知道木头这东西,越硬越好,越重越好。越南的红木很硬很重,我隐隐觉得这是好东西,但当时还没有意识到。”
这个感觉敏锐的商人说他始终在观察着市场,他回忆道:“从1997、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