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平“做节”习俗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变迁
[摘 要]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有一被当地人称为“做节”的习俗。按当地习惯,节日期间村民广宴宾客,席间烹食狗肉,长期以来该节又被称为“狗肉节”。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究狗肉节与村民习俗的相关性,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关键词]做节 狗肉节 文化内涵
乐平的“做节”习俗
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保留着一项特殊的节日――村节,村民们习惯把该活动的举办称之为“做节”。在这里各村按祖辈定下的时间轮流举行庆祝活动,轮值“做节”的自然村要宴请村落群内其它自然村的村民,村民们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控制宴请规模,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习俗。在三水区,以乐平镇的保安村和黄塘村最为典型,这里的村民每逢村节均会在宴席上烹食狗肉,长期以来该节又被称为“狗肉节”或“香肉宴”。村民们认为该节比冬至重要,对于有“冬至大过年”之说的三水人来说,该节日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据了解,在村节来临前的几个月,村民就要着手准备节日食材――狗肉,其来源通常由购买或饲养获得,具体数量根据各家经济情况而定,通常为2至6条。
到了村节当天,只要你是,或曾是该村村民,无论你身处何处都会赶回村中过节,甚至还会召集身边的好友或同事一起回家过节。以乐平黄塘村①为例,近年来,每逢农历九月十五村节当日都有数万人齐聚黄塘,共度村节。从三水城区至黄塘的公路旁,来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有广州的、南海的、深圳的,甚至还有来自香港和澳门的。由于村里没有专用停车位,在乡村里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停满车辆。
在轮值“做节”的村子内,人头攒动,狗肉飘香,不少村民就在民居小院内或大门口架设灶台专门用于烹饪狗肉。晚宴前夕,来自不同地方的客人陆续到来,并向村民问候或致谢;而村民则一边回礼,一边准备饭菜。场面非常热闹,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
客人到来后,有的坐于院内聊天,有的趁饭前闲暇时间走访亲戚,也有部分摄影爱好者好奇地四处游走,捕捉镜头。村民们经过一天的准备,周围的亲戚、朋友也都陆续到来,随着晚宴时间的到来,迎来了村节最热闹的时刻。宴席中常吃的食物除了狗肉,还有鱼肉、鸡肉等各式菜肴,每桌一般都配有酒水,常备的有白酒、啤酒或饮料。当热腾腾的狗肉送到桌面时,宴席基本就可以开始了。
传统的“做节”习俗
乐平现居人口大部分是南宋以后陆续迁徙至此的,据《三水?氏族谱》记载“南宋咸淳年间始由南雄珠玑巷徙居广州府南海郡三江都碧湖坊,又于明景泰年间分入三水,繁衍十余乡”,保安村《陆氏族谱》记载“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正月十五由珠玑巷迁到三水乐湖”。以上族谱记载的迁徙史在黄塘村和保安村也得到受访者的普遍认同,但“做节”习俗始于何时尚未发现史料记载。据受访对象口述,多数人认为“做节”习俗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清朝中期。该时间并非开村时间,而应该是村落群基本形成的时间,因为各条村轮值“做节”时间的主次安排与村子间相互关系及开村先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只有在村落群初步定型后才可能形成这样轮值“做节”的习俗。
每逢村节,村民们要举办一系列活动,借此祈求福祉,联络亲情,增进友谊。通常很多自然村(或村民小组)合为一个村委会,而每个村委会就相当于一个村落群,在该区域内的每条自然村(或村民小组)都会轮值安排吉日主持“做节”活动。轮值的村子由近年刚结婚的家庭负责“做头”,主持宴请活动,负责主要经费,他们也会竭尽所能办好该活动。以保安村和黄塘村为例,此二村分属于两片不同的区域,两片区域内的各条自然村都有着不同的“做节”时间安排,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做节”文化圈。在该圈子内,村民们根据各村建村的先后或辈分的不同安排具体的“做节”时间。该习俗一年中最隆重的是农历九月十五,在当地倍受重视,人们习惯把这一天称为“做九月十五”,重视程度远超过“冬至”。其次是八、九月和正月的吉日也有“做节”活动,但活动场面不如农历九月十五隆重。
在老一辈村民的印象中,每逢村节都要举办“迎神②”、“拜神”、“送神”、“宴请”等活动,宴席中以橄榄、酸姜、鸡肉、鱼肉为主,烧酒助兴。通常,村民会在“做节”的前一天派“喃呒佬③”去祠堂或庙宇“迎神”,夜里把神像迎到村中祠堂,“做节”当日族人在祠堂举行“拜神”仪式,下午筹备晚宴进行庆祝,晚宴过后又请“喃呒佬”将神像送回庙中,或直接送往下一个轮值“做节”的村中祠堂。
保安村的“做节”习俗
乐平镇的保安村和黄塘村地理位置相近,习俗相似,都有“做节”习俗,都吃狗肉;但是谈到“狗肉节”大家都首先想到黄塘,对于保安村则不甚了解。其实保安村的“做节”习俗保存得更为完整,但为什么黄塘村的“狗肉节”却更具知名度?原因不仅在于黄塘村“做节”时食狗肉的鲜明特征,还在于该村每次“做节”都大宴宾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