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的叫声 兼谈新型标头的光学设计.docVIP

“猫头鹰”的叫声 兼谈新型标头的光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猫头鹰”的叫声 兼谈新型标头的光学设计   “广角”的标头来了   标准镜头的最大优势是光圈大,不过,并非所有类型的光学结构都能设计出大光圈的标准镜头。比如,库克(cooke)镜头的最大光圈从来都没有超过f/3.5,天塞(Tessar)镜头的最大光圈仅为f/2.8。单反相机要想拥有大光圈标准镜头,似乎只有一种选择,这就是被誉为“完美”设计的普拉纳(Planar)及其变种。   然而,拥有大光圈标准镜头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全开光圈下,这些所谓“完美”的标准镜头成像并不完美,而且光圈越大越不完美,天底下似乎很难找到一款全开光圈令人满意的大光圈标准镜头。   不过,蔡司Otus 55mm f/1.4APO Distagon“猫头鹰”标准镜头正在改变人们对大光圈标准镜头的不良印象。从中外媒体的对比测评结果来看,这款镜头的各种像差得到了很好校正,全开光圈下的成像效果与f/8光圈难分高下,以至于被一些媒体誉为“史上最佳”。但是,这只“猫头鹰”恰恰没有采用号称完美的普拉纳设计,而是单反广角镜头为了回避反光镜的无奈设计――“反望远”。不久,适马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反望远”设计的标准镜头――适马50mm f/1.4 DGHbMArt。   大名鼎鼎的普拉纳,是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在1896年为卡尔?蔡司设计的一种镜头结构名称。这种光学设计经过改良后逐渐演化为单反相机大光圈标准镜头和中焦人像镜头的标准设计。在2012年之前,所有最大光圈超过f/2.8的单反相机标准镜头几乎都是普拉纳及其变种设计,普拉纳和它的徒孙们“统治”标准镜头长达半个多世纪。那么,普拉纳帝国是怎样称霸全球的?“猫头鹰”的叫声是否预示着普拉纳帝国的解体?   瞎子摸象之后   人类最早发明镜头时,完全没有想到要预先设计草图,而是跟着感觉走,即一边手工研磨镜片一边观察测量,直到认为“恰好”为止。   卡尔-蔡司公司的早期历史就是这个样子。卡尔?蔡司先生早年的工作是为大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以及医学研究生产显微镜。他在德国耶拿(Jena)的作坊里研磨镜片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依靠这种瞎子摸象的方式只能是小打小闹,永远也不可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于是,他找来了耶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恩斯特-阿贝(Erest Abbe)。卡尔-蔡司希望阿贝教授为他的显微镜生产事先设计一个草图,以便让显微镜能够进行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二人后来又联合光学玻璃专家奥托?肖特(Otto Schott),成立了卡尔-蔡司公司。此后,卡尔?蔡司的显微镜头生产不再是原始的感性方式,而是走向了理性计算,从而也诞生了镜头史上的一系列传奇设计,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普拉纳,让我们重点看看这种经典光学设计的前世今生。   高斯双高斯   1817年,德国数学家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Gauss)为了解决天文观测时的色差问题,提出使用2片镜片组合成镜头的概念。这2片镜片的组合方式是:前为凸透镜,后为凹透镜。1888年,美国人阿尔万一克拉克(Alvan G.Clark)发现,将两组高斯结构的镜片背对背反方向组合起来作为望远镜,可以取得更好的观测效果,这就是双高斯结构(DoubleGauss)概念的由来。尽管后来产生了若干种“双高斯变种”设计,但是它们都是从双高斯的“正一负一负一正”4组4片对称式设计的基础上演化过来的。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对称式设计,后组两块镜片正好可以“完全”抵消前组两块镜片所产生的各种像差。事实并非如此,由于高斯设计的正负镜片之间的距离过大,再加上当时缺乏更高折射率、更低色散的玻璃材料,所以导致轴外像差很难克服。   保罗?鲁道夫在为蔡司公司设计镜头时,既看出这种对称式双高斯的优点,也意识到其不足。于是他把双高斯设计中的那两片负透镜加厚,使得正与负镜片之间的距离减小,进而降低了轴外斜射光线所造成的像差。不过,在保罗?鲁道夫看来,这种设计依然不够完美,于是他把已经加厚的负透镜再分成两片镜片,然后再把这两片镜片胶合起来。这样,原本4组4片的对称式双高斯,在保罗?鲁道夫手中变成了4组6片的对称式双高斯。保罗?鲁道夫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双高斯结构中的负透镜组的改良,这正是普拉纳的精髓所在。在鲁道夫设计的这两个胶合负透镜组中,前面的凸透镜采用的是低折射率、低色散的冕牌玻璃(crown glass),后面那片凹透镜是高折射率、高色散率的火石玻璃(flint glass)。   从对称到非对称   保罗?鲁道夫的普拉纳既改进了双高斯的缺点,又保留了其对称式的优点,但是英国泰勒和霍布森(Taylor Hobson)公司的贺拉斯?李(Horace.w.Lee)认为,这种完全对称式设计也有明显的缺点:鲁道夫的普拉纳最大光圈只能做到f/4.5,而要想加大光圈,就要加大入瞳直径(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