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直接分子手性因素对化学物质立体化学影响.pdfVIP

非直接分子手性因素对化学物质立体化学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 绿色手性论坛 手性分子合成与构型表征 非直接分子手性因素对化学物质立体化学的影响 杨镜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非手性,控制与诱导,构象,动力学,热力学,界面效应 客观存在或人为加入的手性因素诱导或控制化学反应或产物的立体化学过程是比较直观或容易 理解的。在自然环境中并不是特异性将R 或S 构型化合物分开或提供R 或S 型催化剂或助剂, 但天 然产物各类手性化合物的存在并非R/S=50%:50%或e.e.%=0, 或syn:anti=1:1.在许多情况下是其中一 个化合物是主要的或基本独一无二的,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实际上反应过程的立体诱导会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如化学物质的构象、溶剂极性组合、温度高低、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竞争、压力、界面 效应等、或分子内及分子间反应、杂质或助剂等。目前比较偏重于手性催化剂或手性助剂的研究, 而对物质本身或过渡态的研究对产物的结构控制要薄弱许多,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初步探讨其细 微作用。 在环状化合物中,大家很容易想到或理解其立体构象问题如直立、平伏、椅式、船式等构象问 题,但对由于取代基长短、旋转自由度、π-π 堆积等导致的影响则讨论比较少。 在离子自由基的不饱和双酮反应中,尽管从理论上讲,非协同离子自由基反应应该是反式产物 为主而顺式比较少,但在实际过程中,目前文献报道的还是分子内双不饱和体系在离子自由基化学 催化(或光化学诱导催化)下以顺式产物为主,而电化学则主要产物是反式产物。二者的机理描述 在已经发表的文献中并不能回答关键问题特别是二者的区别。 本文主要针对非手性因素对立体化学的影响做初步的探讨, 对非手性不对称化合物的潜在自发 性不均衡手性自控能力的大小和趋势也会做部分探讨。一方面要讨论其手性控制, 同时还要讨论其 催化能力,e.e% 大小,及活性中心的R或S构型反转。分子的不对称度(Asymmetric factor )及不对 称可能位点数(number of asymmetric position )是决定化合物反应产物立体化学的主要因素,具体影 响因素如下: a ) 溶剂效应(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 b) 电荷堆积/效应(π-π堆积); c) 温度效应(低 温可以存在高能量产物,相对原料构象/构型变化不大); d) 压力效应; e) 尺寸效应; f) 热力学和动力 学效应(快: 相对原料构象/构型变化不大产物,慢:稳定产物); g) pH效应及浓度效应; h) 微量配体 杂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华维一, 《药物立体化学》(第一版)[M]. 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5.4. [2] 张生勇,郭建权, 《不对称催化反应-原理及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一版)[M]. 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2,12. [3] 谢周,李裕林, 《立体选择性有机合成》(第一版)[M]. 兰州大学出版社,兰州,1993.9. [4] 朱华结, 《现代有机立体化学》(第一版)[M]. 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9.4. [5] Pioda, G.;Togni, A. Tetrahedron : Asymmetry, 1998, 9. 3903. [6] Kwong, H.-L.; Lee, W.-S. Tetrahedron: Asymmetry, 1999, 10, 3791. 158 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 绿色手性论坛 手性分子合成与构型表征 [7] Yang,X.; Shen,J.; Da,C.; Wang,R.; Choi, M.C.K.;Yang,L.;Wong K.-Y.Tetrahedron: Asymmetry, 1999, 10,133. [8] Anderson,J.C.; Stepney,G.J.; Mills,M.R.; Horsfall,L.R.; Blake,A.J.; Lewis ,W. J. Org. Chem., 2011, 76 (7),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