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绪论
1.1 SAR成像基本原理及图像特点
雷达主要是利用电磁波的散射进行目标探测和测距,具有全天候和强透射性等优点,使其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雷达主要解决目标有无的问题,获得回波脉冲及强弱,并不产生图像。后来人们利用多普勒锐化技术,实现高分辨率的雷达成像。
SAR是在雷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探测技术,它是一种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为了获得二维图像,在距离上采用线性调频信号技术,可以从其回波中将较近的目标分离出来,从而达到高分辨率;在方向上,通过平台的运动构建一个虚拟的大孔径天线,可以获得对另一维的高分辨率[1]。
合成孔径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对在平台前进方向的不同位置上所接收的包含相位信息进行记录和处理,从而得到比实际天线更长的假设天线进行观测的结果[2]。SAR获取图像的几何原理如图1.1所示。
图 SAR成像原理示意图
成像处理一般包括三个步骤:1、距离向脉冲压缩,对一个合成孔径内的每个回波脉冲均进行压缩;2、距离徙动矫正,把属于同一点目标的脉冲校正到等距离线上、3、方位向脉冲压缩。
难点在于方位向,需要利用回波信号的相位提取多普勒频率。平台轨道和姿态的不稳定及测量误差、雷达系统的不稳定等,均会引起信号的幅度和相位误差,从而影响匹配滤波的处理精度,很难实现理论的分辨率(D/2)。方位压缩的滤波匹配需要估计出两个参数:多普勒质心和多普勒频率。
常用的算法有:距离-多普勒(Range-Doppler,R-D)算法。 Chirp-Scaling C-S 算法
SAR主要采用侧视雷达,以有源主动方式工作,其特殊的成像方式,形成了图像的独有特征,包括:辐射特征、噪声特征、目标集合特征、统计特征、纹理特征等。
雷达图像的分辨率有距离向和方位向两种。雷达图像的分辨率和像元大小是两个概念,雷达图像中每个像元大小通常低于分辨率。
SAR图像的灰度统计特征:
雷达图像上色调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目标物的后向散射截面。每一个接受到的回波被转换成电信号,并以某一特定的灰度色调记录在光学胶片上或转换成一个具有特定值、由于表示亮度的数字化像元。
坡度的变化,复介电常数(含水量)、表面的粗糙度 是影响雷达图像色调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表面的粗糙度在决定雷达图像的灰度(也就是回波强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SAR图像与传统的光学图像不同,它是通过天线发射有规律的无线电信号,并接收从地面返回的回波信号然后采取用成像处理的方法将回波信号转化为实际图片。雷达成像是依靠对回波信号提取目标的后向散射系数,反映所探测区域的微波特性,光学成像依靠的是普通的光学反射[1]。
相对于与光学图像,SAR图像具有许多重要特性:
全天候、全天时,受风雨天气影响非常小,不受太阳照射影响,白天黑夜均可工作
对电介质(水分量、生物量、冰雪等)、地表粗糙度海洋风速等敏感
精确测量距离
对人工目标以及目标结构较敏感
强透射性,能穿透遮盖物,比如植被、树叶
分辨率不受雷达波长、载体飞行高度、雷达作用距离无关
1.2 SAR技术发展历程
雷达卫星是载有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的统称。尽管迄今为止,已在一些发射的卫星上携有SAR,如Seasat SAR, Almaz SAR, JERS-1 SAR, ERS-1/2 SAR, 与它们搭载在同一遥感平台上还装载着其他传感器。而 1995年11月发射的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则是一个兼顾商用及科学试验用途的雷达系统,其主要探测目标为海冰, 同时还考虑到陆地成像,以便应用于农业、地质等领域。该系统有5种波束工作模式,即:
(1)标准波束模式,入射角20°~49° ,成像宽度100公里,距离及方位分辨率为25米x28米;
(2)宽辐射波束,入射角20°~40° ,成像宽度及空间分辨率分别为150公里和28米x35米;
(3)高分辨率波束,三种参数依此为37°~48°,45公里及10米x10米;
(4)扫描雷达波束,该模式具有对全球快速成像能力,成像宽度大(300公里或500公里),分辨率较低(50米x50米或100米x100米),入射角为20°~49°;
(5)试验波束,该模式最大特点为入射角大,且变化幅度小49°~59°,成像宽度及分辨率分别为75公里及28米x 30米。
合成孔径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1年6月,美国Goodyear航空公司的Carl Wiley首先提出利用频率分析的方法来改善雷达角分辨率,并称其为多普勒波束锐化。1952年C.W.Shervin提出了全聚焦陈列概念以及运动补偿概念。这些思想促进了X波段相干雷达的研制。1957年密歇根大学雷达与光学实验室研制的SAR系统获取了第一张全聚焦的SAR图像。50年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初中物理(粤沪版)公式大全最新版2016.doc VIP
- 2024年山西晋城市人民医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pdf
- 2025年第六届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超全题库).doc
- 2025年时事政治热点题库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docx VIP
- 年产2.3亿片阿司匹林片剂生产车间工艺设计.doc
- HOLLiAS MACS V6.5.2用户操作手册(火电版).pdf
- 宜昌市西陵区社工招聘笔试真题 .pdf
- 四川超高层商务楼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三排落地式脚手架).doc VIP
- NexION1000-2000系列简易操作指南.doc VIP
- 肿瘤专科护士理论知识考试题库600题(含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