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马内菲青祝蛋白的分离及其与致病性关系的初步探讨 中文摘要
马内菲青霉蛋白的分离及其与致病性关系的初步探讨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学位申请人 徐晓容
导 师 席丽艳教授
摘要
一、研究背景
马内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属真菌界,半知菌亚门,丝孢菌
纲,丝孢目,青霉属,双轮青霉亚属。PM感染人体引起马内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meffei,PSM),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常引起全身广泛播散,
病死率高。该菌的感染有一定的地域性,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如泰国、越
南、柬埔寨、老挝、香港和我国南方的广西省等地。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发病率
的升高,PSM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成为曾经居住过或访问过东南亚的AIDS患
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既往中国的PSM主要发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多
散发,且与艾滋病有关的感染较少见。自1988年广东省首次从一例皮肌炎患者
胸水中分离出PM后,报道病例不断增多,广东省己成为继广西后的PSM的另
一重要流行区,且大部分的已发病例与艾滋病相关。
PM是青霉属300多种青霉中唯一的双相型真菌,25℃室温中培养时为分隔
菌丝相,以无性孢子繁殖;37。C培养时呈酵母相,以分裂繁殖。在自然环境中
以菌丝相存在,竹鼠普遍带菌而不发病成为自然宿主。人体感染PM后部分个
体可发病,尤其见于艾滋病患者及其他免疫抑制状态患者,PM在体内呈酵母
细胞生长。病理切片巨噬细胞内可发现酵母细胞,病情进展期PM也出现在细
胞外,呈伸长、腊肠样细胞,可具有一至两个横隔,但与长形、多分隔的菌丝
明显不同,仍是属于酵母细胞。体外37℃培养所见酵母大小形态与病理组织中
马内菲青霉蛋白的分离及其与致病性关系的初步探讨 中文摘要
形态特征基本相同。
我们对PM的感染途径、感染机制以及与宿主的相互免疫反应所知甚少。
目前认为孢子经呼吸道进入宿主,并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是最为可能的入侵途
径。对其它双相真菌,如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巴西副球孢子菌的相关研
究表明,从菌丝相到酵母相的双相性转换过程是病原体起致病作用所必需的。
PM在体内也存在双相性转换过程,对某些基因的研究发现其对调控形态转换起
一定作用,但未能发现与致病性的直接联系。体外实验证实巨噬细胞在受相应
细胞因子的活化后,对PM具有杀伤作用,据此推测在体内同样发挥抗真菌作
用。但研究表明PM在宿主体内被巨噬细胞吞噬,未被清除而成为细胞内病原
体,在细胞内繁殖,引起细胞破裂而使感染播散。
由此PM致病性的探讨集中至以下问题:1.马内菲青霉在宿主体内出现形
态转换的意义何在,是否提示形态转换在致病中起必不可少的关键作用?2.
马内菲青霉不被巨噬细胞清除的机制何在,是否提示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是致病
的前提条件?3.为什么此现象绝大多数发生在免疫缺陷患者,马内菲青霉致病
性与宿主免疫状态问相互关系如何?明确以上问题,对我们理解马内菲青霉的
致病性以及如何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形成播散感染有重要意义;明确该病的发病
机制,也可以为防治艾滋病及其他免疫抑制状态患者的机会性感染提供新的抗
真菌药物靶。
研究目的
分离PM菌丝相与酵母相的蛋白质,比较两相之问的差异表达蛋白,筛选
出致病相关蛋白,初步探讨其与PM致病性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菌株:分离自我科PSM病人的PM临床株SUMS0152。
2. 双相性诱导与菌株的培养:以温度作为处理因素,体外进行双相性诱
马内菲青霉蛋白的分离及其与致病性关系的初步探讨 中文摘要
导,25℃培养菌丝相,37℃诱导酵母相的转变。
3. 实验分组:菌丝组,4个样品H1、H2、H3、H4,每个样品均在相同
菌丝培养条件下获得,保证形态学一致;酵母组,4个样品Y1、Y2、
Y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