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安溪民间蓝印花布的艺术摭遗.pdf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 lO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0ct.2014 第31卷第 10期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 Vo1.31 No.10 安溪 民间蓝印花布的艺术摭遗 余 明泾 (集美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摘 要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品,其艺术趣味是现代印染难 以达到的。本文从安溪民间蓝印花布的历史 基源展开,结合图案表现和艺术特色、民俗表现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加深对安溪民间蓝印花布艺术价值的认识 , 探究其风格 的本质意义。 关键词 :安溪民间;蓝印花布;艺术特色;艺术摭遗 中图分类号 :J5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4J10-0056-03 基金项 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JA13187S) 作者简介:余明泾(1977一),女,福建石狮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学。 素有 “龙凤名区”之美誉的安溪县,隶属于沿海开 溪的晓田缚、长坑乡、感德镇、桃舟乡、尚卿乡、湖头镇 放城市泉州,文化积淀深厚已逾千年。在安溪的民间 以及凤城、城厢等地,均有蓝印花布作坊,尤 以号称 工艺中,始于宋代的蓝印花布,在明清时期获得充分发 “小泉州”的湖头镇最盛。另据考证 ,明清时期浙江瑞 展;到今天,蓝印花布依然保持了民间艺术独特的审美 安县高楼村夹颌蓝印花布艺人施式程及其徒弟苏祖垅 情趣和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在安溪 民间蓝印花布 均系祖籍安溪,说 明在古代蓝印花布技艺的根在 中,以蓝 白相间,或白地蓝花或蓝地 白花,彼此烘托,组 安溪。… 成素丽、落落大方的各种装饰图纹,散发着劳动者的淳 据清朝乾隆年间出版的 《安溪县志》载:“蓝靛 ,即 朴之美 。 所谓采蓝。有大蓝、小蓝;俗名菁。以蓝草滩水数 日, 由于具有耐看、耐洗、耐晒等优点,蓝印花布长期 去稿。投灰以收其色,用于染丝 。”这段工艺记载充分 受到安溪老百姓的喜爱,古代在民间广为流行。蓝印 说明安溪人在很早时期就已掌握染印技术。建国前, 花布渗透于当地 民间的13常生活中,被面、蚊帐、门帘、 安溪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印染布坯的作坊也不 窗帘、包袱、手 巾、衣料、小孩围兜等,几乎都采用蓝印 少。安溪古称 “蓝溪”,就因为深浅蓝印花布,使溪水 花布,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被广泛应用,深受当地民 碧如蓝,足见当时印染规模。 众的喜爱,安溪有条溪水因漂洗蓝印花布 “溪水碧如 明末清初,由于市场萎缩等原因,泉州的蓝印花布 蓝”而得名 “蓝溪”。由于古代安溪交通闭塞,来往不 随着棉织布开始走下坡路,到清末终于 “布商失败,土 便,构成了安溪蓝印花布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和传承的 布 31渐式微”,安溪的染织也每况愈下,直到一蹶不振 特殊地理环境 。 了。辛亥革命后,闽南一带的棉花只散见地头,陈旧的 一 、 安溪 民间蓝印花布的历史渊源 染织也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抗 日战争时期,海 安溪的蓝印花布始于宋代 ,盛于明清。早在唐代 路断绝,为解决 “衣”的问题,泉州的手工纺织业又略 开元年间,泉州外贸活跃,亚洲棉的传人,使泉州安溪 有复苏。就安溪来说,各乡镇拥有木制纺织机数百部, 一 带先得其利。宋元之际,泉州的棉花已传到浙、赣, 但因棉花已无处可觅,只有收拆旧棉絮,纺纱织布,质 棉布也以质地优 良而饮誉江南。明代,棉花已成为安 如麻袋,俗称 “棉绩纱”。从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figrmn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