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林徽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被误读的林徽因 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上,向北看,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庄严肃穆,照耀着国家的未来;向南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底座伫立在广场中心,托举着民族解放的历史。每天,数以万计的行人、车辆在它们的注视下川流而过。 这两件作品,都凝聚了林徽因的心血。 现在的文艺青年和影视作品热衷于把林徽因演绎成柔弱的美女、多情的才女,描述为“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嫁得好、干得好的‘五好女性’”,并津津乐道她的感情经历,好像她不曾经历国难家愁。 事实上,颠沛流离是林徽因短暂人生的主要内容。她生于1904年,卒于1955年。短短51年间,祖国大地上外敌入侵、百姓流离、政局动乱,而她,始终与国人家人同甘苦、共患难。在战火中,她与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潜心治学;在病痛中,她仍殚精竭虑培养人才;在任何危局中,她都坚守祖国。 这才是真正的林徽因:一位建筑师,一位坚忍忠诚的知识分子。 2014年是林徽因诞辰110周年。我们在她女儿、学生、亲友的讲述中,探寻林徽因真实的精神世界。 1937年 1937年夏天,山西五台山区荒凉、崎岖的路上,出现了几驾步履迟缓、颠簸不已的“骡轿”,上面坐着一对年轻的夫妻,33岁的林徽因和36岁的梁思成,还有他们的同事――“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的成员们。 这是林徽因第三次山西之行,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她曾在1924―1928年赴美学习美术和建筑学,24岁回国后与梁思成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27岁加入营造学社。他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发现:框架式木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于是下决心要找到一处唐代的木结构建筑。 然而,经过上千年的朝代更迭与战火,当时学者们了解的唐建筑实物只有砖塔结构,没有木结构。日本建筑学界甚至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这深深刺激了这对年轻夫妇。 他们从敦煌壁画中得到启示:唐代佛光寺或存在于五台山地区,于是便兴致勃勃地出发了。一路上,林徽因带着少女般的欢愉,心情激动,不时与丈夫热烈讨论。 尽管过去5年的野外考察不乏这样的经历――千辛万苦地跑了几百里路,结果只见到一片废墟,或是明清以后仿建的赝品,但这一次,他们依然充满期待。 走了两天崎岖山路和陡峻山崖后,他们在傍晚时分到达一个名叫豆村的小山村。夕阳西下,他们惊喜地发现,前方一处殿宇沐浴着晚霞的余辉,气度恢弘,屹立于荒凉空寂的苍山中。佛光寺!它就这样神奇地出现在林徽因、梁思成的眼前。 一行人的兴奋难以言表。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生前回忆说:“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他们的兴奋心情,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与臭虫堆中摸索测量。”林徽因凭着一双远视眼,发现大梁下有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为了求得题字的全文,他们在梁下支起高架,清洗梁底尘垢,看出了一行‘功德主故左军中尉王’的字样,字体均是唐风。字的意思表明:修建大殿的施主是一位宦官,官衔是左军中尉(由宦官出任,执掌唐代的中央禁军),姓王。”清华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张德沛回忆说,林徽因在佛光寺测绘时,与当地老百姓和教书先生相处极为融洽,“他们主动帮她拉皮尺、拓碑文”。面对大殿角落中“女弟子宁公遇”庄严美丽的雕像,林徽因更生出一种崇敬的心情。“母亲说,她恨不得也为自己雕一尊像,让自己陪着这位虔诚的唐朝妇女,在肃穆中盘腿再坐上一千年!”梁从诫说。 测绘结束后,林徽因、梁思成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然而就在此时,数百里外的北平,卢沟桥上响起了枪声。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军队向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蓄谋已久的挑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和民族到了救亡图存的时刻,营造学社的古建筑考察不得不戛然而止,这次山西之行成为林徽因夫妇考察事业的最后一个高峰。 “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 匆匆赶回北平的梁氏夫妇,面对华北当局战和不定的暧昧态度,于7月16日和北平高校的26位教授、文化名人,联名致电正在庐山参加座谈会的军政要员。他们一致主张守土抗战,“在日军未退出以前,绝对停止折冲,以维国权”。 当时,他们的女儿梁再冰正在北戴河同姑姑们一起度假,林徽因给她写了一封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那时候,你就跟着大姑姑在那边,我们就守在北平,等到打胜了仗再说。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日军分三路进城。街头冷落了,胡同寂静了,政府部门开始撤离、疏散。林徽因和梁思成为防不测,连日清点、整理营造学社的研究资料。后来,为防止这些珍贵的资料落入日本人之手,他们将其存进天津英资麦加利银行。两人一面联系可结伴流亡的清华大学教授,一面尽快收拾行李。他们被迫离开北平,但坚信自己必将回来。 当时,匆忙逃难的林徽因不会想到,1937年就这样成为一个分水岭,将她的人生截然分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