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口语化倾向.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程学

第 27卷第 6期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2O12年 11月 Vo1.27No.6 JournalofXuzhou InstituteofTechnology (SocialSciencesEdition) NOV.2012 唐诗的口语化倾 向 孟昭连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 :语言学家认为,汉魏时期书面语 中已现古 白话的萌芽,经过隋唐的发展,至唐末五代首 先在佛教领域 出现 了基本 以白话叙事的变文作品,并为宋代 白话书面语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其实, 在世俗文体中,白话的发展 同样值得注 目。唐代古文运动以复古相号召,“三代 以下书不读”,语体 的文言化超越魏晋。但在诗歌领域则完全不同,唐诗的 口语化十分 明显,宋词的语言正是唐诗 口语 化的延续与发展 。 关键词 :唐诗;口语化 ;白话 中图分类号 :1207.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71(2012)06—0044—07 与作为 “史官末事”的小说及散文相 比,唐代诗 语体上 ,针对 “上官体”的浮词艳句 ,“初唐 四杰”勇于 歌在语言观念上更为开放。唐太宗喜文学,设文学 以口语人诗 ,创造 了清新的诗风 。如王勃 《九 日》诗 馆 ,招揽文士,提倡吟咏。武后专政 ,亦大倡文治 。 有 “不知来送酒 ,若个是陶家”之句 ,卢照邻 《行路难 》 文人趋附,多为应制之作 ,故沈宋之体出,专讲声律 , 中也有 “若个游人不竞攀 ,若个娼家不来折”。其 中 将齐梁诗风发展至顶峰。但民间优人却有 《回波儿》 “若个”是当时 口语 ,意为 “哪个”,既可指人 ,也可泛 (回波尔时栲栳 ,怕妇也是大好 ,外边祗有裴谈 ,内里 指。这个词在唐诗中运用相当广泛 ,指人 的再如王 无过李老。)这样 的口语诗 ,甚至连献给皇帝 的赋都 维 《愚公谷 》:“不知吾与子 ,若个是愚公?”戎昱 《听杜 是 口语化的:“直获得盘古髓 ,掐得 女娲 氏娘。遮莫 山入弹胡笳》:“如今世上雅风衰 ,若个深知此声好 !” 你古来千帝,岂如我今代三郎。-eli开元年间,“歌者 李贺 《南园》:“请君暂上凌烟 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也应该是学习民间而成的接近 泛指 的如 东方虬 《春 雪》:“不知 园里树 ,若个是真 口语化的词曲。中宗时,李峤做宰相 ,歌女唱其 《汾 梅?”张籍 《胡山人归王屋 ,因有赠》:“君归与访移家 水行》:“山川满 目泪沾衣 ,荣华富贵能几时。不见只 处 ,若个峰头最较幽?”等。史书 中也有这个词 ,如 今汾水上 ,唯有年年秋雁飞。”竞把中宗感动得 “凄然 《旧唐书 ·李巨传 》:“国忠颇怠,对奉庭谓 巨日:‘比 泣下”[2]。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显然与明白如话的 来人多 口打贼 ,公不尔乎?’巨日:不‘知若个将军能 口语有关 ,如果用骈四俪六 的语言,就不至于让中宗 与相公手打贼乎?”卢照邻还有 “谁家能驻西山 日,谁 如此感慨 。由此可见 ,虽然皇帝对歌功颂德 的应制 家能堰东流水”、“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 作品并不反对 ,因为毕竟有政治的因素,但对那些绮 书”、“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等,后者更为历代读 词丽句能否真正理解却很值得怀疑;要说从感情上 者耳熟能详,甚至已经化作现代汉语的一部分。 真正喜欢 的,应该是这些 白话作 品,因为更容易理 贺知章那首题为 《回乡偶书》的 “少小离家老大 解 ,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 一 、 从 “四杰”到李杜

文档评论(0)

fengbing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