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出土文献书迹看“捺”的成因
刘志基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 200062 )
摘要:汉字的偏旁组合与一般拼音文字的字母组合不同,不仅可以横向左右组合,也可纵向上下组合;而
传统的字序排列也是纵向的自上而下。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歧异的可能:两个上下相续的文字符号,到底是
构成一个文字的两个偏旁,还是两个独立文字,有时并不容易分辨清楚。出土文献中的捺,以重笔顿出波
磔,具有划分字与字的界限的客观功效。而这种功能也促成了“捺”这种笔画的定型。
关键词:出土文献;书迹;捺
中图分类号:H122 文献标识码:A
“捺”,“永字八法”中称为“磔”,乃汉字笔画种类之一。一般认为,“捺”或曰
“磔”、“波磔”是隶楷字体的特产,但回眸汉字构形的历史,不难发现,捺的形质有着更
早的渊源,在殷代及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中,波磔之迹已经寻常可见。(图)
关于“捺”的发生因由,日本学者藤枝晃认为是书写者为了夸耀文字权威的结果:“他
们在这一笔上特别着力,确有要说明什么的感觉,不,这样说还嫌太不强烈,说要夸耀什么
似乎更恰当些。他们在这里要夸耀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文字本身的权威。文字是天子行
使其权力之际,为作为代言者的他们所使用的,因此,他们在书写过程中,心中一定洋溢着
无上的荣耀和喜悦,故此也就频频地运用‘波磔’的运笔方法了。”① 这种解释并无依据。
在《战国策·赵策》中,有一段文字在历代版本校刊中聚讼不已:“太后明谓左右,有
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讋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其中“触讋”
二字,另本作“触龙言”。由此,校刊学家们或从“触讋”之说,或从“触龙言”之说,各
执一端,至今难定是非。现今两种最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王力主编本及郭锡良主
编本,皆收《战国策·赵策》中这段文字,而前者标目为《触讋说赵太后》,后者标目为《触
龙说赵太后》。足见二者公理婆理,各有所据,谁也难以驳倒对方。其实,这种情况并不仅
见于“触龙”、“触讋”之争,在古代文献的版本差异中可谓寻常可见。究其缘由,不难发
现汉字的偏旁组合方式及传统的字序排列方式与此种情形的发生有着极大关系。
汉字的偏旁组合与一般拼音文字的字母组合不同,不仅可以横向左右组合,也可纵向上
下组合;而传统的字序排列也是纵向的自上而下。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歧异的可能:两个上下
相续的文字符号,到底是构成一个文字的两个偏旁,还是两个独立文字,有时并不容易分辨
清楚。“触讋”与“触龙言”的歧异显然也是因此而生的:将“龙”、“言”视为偏旁,则
生“触讋”说,若将它们视为独立文字,则生“触龙言”说。由此不难想到,在汉字书写中
如何划分字与字素的界限,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应该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字的书写系统形成了一定的对策,比如行距的强调。汉
字字序以纵向排列为常,故形成纵向行距是比较自然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横向的行距在
汉字的书写中也有得到强调的趋向,在周代中期的铜器铭文中即有先画好方格再刻铭文字的
实例。自秦代石刻文字,这种纵横二元布白格局已成通例。显然,行距特别是横向行距既得
到强调,字与偏旁的界限便也得到了明确。与此相应,单个文字的形态便毫不费力地实现了
彼此的大小均等,即无论笔画多寡如何悬殊,每个文字所占面积却无差异。当然,文字单位
空间的平均分配,亦有助于划清字与字之间界限。
然而,这种书写规则,一般却只能在较为郑重的书写场合,如铜器铭刻与石刻文字的营
构中得到比较严格的履行,而在比较随意的一般日常书写中却难免大打折扣。因此另觅其他
区别手段,也就有了充分必要。种种情况表明,波磔捺脚的出现,正带有这种区别性目的。
殷商及周代前期铜器铭文,是波磔首先露其峥嵘的文字材料,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殷周金文
中的波磔,一概出现在一个字的末笔,如“又”、“父”、“攴”中的“ 乀 ”。值得注意
的是,当金文存在波磔之时,其横向行距规则尚未确立,字形单位的大小也比较随意,因而
也是其字与字的分界比较容易混淆之际,故字的末笔以重笔顿出波磔,显然具有划分字与字
的界限的客观功效。不能否认,这种客观效果,乃书写者主观意志的物化。作为其反证,当
周代中期以后金文的横向行距趋于规范,字形单位大小趋于划一以后,波磔笔画也就消失了。
同理,在周中期以降的金文中被淘汰了的波磔到战国以后的简牍文字中复萌,除了在书写中
直接以毛笔诉诸竹木这个原因以外,更与简帛文字书写的日常随意性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单元测试卷.doc VIP
- 2025“安康杯”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参考答案(通用版版).docx VIP
- 2024宁波市海曙区事业单位历年考试真题.docx VIP
- 高考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运动和力的关系(原卷版).docx VIP
- 宁波市海曙区事业单位真题2023.docx VIP
- 悦纳自己——爱自己的100种方式(课件)高一下学期心理健康课(通用版).pptx VIP
- 浙江省消防技术规范难点问题操作技术指南-2025修订稿(定稿).docx
- 再生医学技术:2025年关节软骨修复研究前沿报告.docx
-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TSG T7001-2023).docx VIP
- T CNAS 32─2023 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