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首诗来临:闲谈《前世》.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一首诗来临:闲谈《前世》.pdf

当一首诗来临:闲谈 《前世》 0陈先发 [新华社安徽分社, 合肥 230601] 诗是瞬间的产物。我早期的一些短诗如 《前世》丹《青见》等,真正从笔墨落到纸上的时间,都不过短短十几分 钟,而且一旦生成,再无一字甚至无一处符号的变动。然而,为这 “瞬间”所做的准备却懵懂而长久。如同一个泡沫 从累积千年的池塘上突然升起并猛地破裂——谁也讲不清这神秘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瞬间的裂变因某种微不 足道的机缘而到来——事实上 ,在写 《前世》时,我正趴在窗台上远望 ,冷不丁地听到楼下莫名的某处传来隐约的 小提琴曲 《梁祝》,心忽一动,遂有此诗。 真正值得一谈的,是内心的 “累积”。这种累积到底是些什么?十多年我一直讲我的主张,即在中国诗歌的本土 性之上建筑它的当下性。我对汉诗的本土性有个概述:“重视形体的,音律的;重视隐喻和寓言的;以意象诠注生存 状态的;重视生存状态而轻视生活状态的;重胸怀而轻反省的;个体生命隐性在场的;对 自然与人世持适应性立场 的;依存闲适性而轻视批判性立场的;重视修辞的。”仍有些片面,但有一点是明了的:批判性的匮乏,是本土性中 的最大问题。庞杂的本土性 ,里面有许多我们需去打破与扬弃的东西,需要我们的写作实践予 以清源与修正。而 且,我大声呼唤本土性的两大特性:“情感抒写”与 “关注现实,诗以载道”。当代汉诗写到今 日,对 “后现代性”技艺 的追索势如破竹,极端的语言探索已经够多,似乎 “写抒情诗”与 “写关注现实与民生的诗”,成了两件最见不得人 的事儿。有此两项 ,就不 “先锋”了。“文 以载道”也成了诗性之不独立 、诗人之不独立的可耻标识。今天我要将 “情感 抒写”与 “关注现实,诗以载道”这一直以来的汉诗的两大传统,作为本土性最紧要的两项。我不仅要 “诗以载道”, 而且要载更多的道 :载批判现实主义的道,也载东方哲学的道;载街头政治的道 ,也载生存之鸡毛蒜皮 的道 。 我的诗歌主张只有两句:一是 “本土性在当代”,二是 “诗哲学”。我的诗哲学就是东方式哲学与 日常生存的共 生体,原因很简单:我就是这样活过来的,也必将这样活下去。这里涉及到一个基础性问题,即传统是什么?我觉得 对当代写作者来说,它是一种资源。我曾说 “传统是某种资源的总和”。而且,这种资源从未远离我们当下的生活, 就像古老的二胡声、埙的声音混生于电子合成音乐之间一样。它不应被作为某种写作的指向而特别划出。现在许 多人在提什么 “恢复传统”,我觉得,这是个无稽之谈。它只是一个资源而已,你如何去 “恢复”它?更重要的是,“传 统”对我意味着一种方法论。比如 前《世》这首诗,如果仅仅只是用当代语言方式复制一下梁祝化蝶的场景,有什么 意义呢?梁祝只是一个下具、一块矿石。粱祝故事中的物我置换 (化蝶)、指称移位、共时性,等等方法,即使用在今 天的写作技艺层面 ,也算是高超的手法,只是许多人看不见这种方法而已——从这个角度 ,“梁祝”这个意象与 “基 因突变”这种当代概念——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于我无别。我拿来就用。方法不执著于新 旧,都是个相对性的东西。 关于传统,我在 《黑池坝笔记》中还有个提法,即 “传统,是必须与之对抗才能看得清的东西”。阿莱桑德雷曾说,传 统与革命是同义词。我想他的言下之意,大概讲这两者是一个共生体,互相抵制又相互生成。传统的敌人,从来就 不是 “反传统”,而是 “伪传统”——所以上世纪8O年代时,我对 四川等地一些诗人搞三寸金莲、中药瓦罐之类的所 谓传统极度厌恶,看看那些,就晓得 “伪传统”为何物,此物又是多么叫人厌恶。在 日常写作中,“传统”于我们,就是 一 种信手拈来的方法之库 ,它是古老的也是新鲜 的,它活力四射——重写某些古典意象,绝非文化考古意义上的 复制品。往更开处说,写作动力的基础——体验,也无所谓什么时间意义上的传统或现代。马知遥博士说,前《世》 这首诗有我们的 “熟知”与 “惊醒”,我觉得很有趣 :熟知 ,说明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处理它你去处理什么?但 处理熟知的事物也意味着文本的冒险,力道不足易出庸本 ,可一旦有 了新意,那就是双重的新意,所以才有惊醒。 正如盾钝化了,就需要矛的双倍尖锐,就是这种逻辑。我不太愿意再谈 “传统 ”二字与我诗歌的联系 ,是因为眼下许 多诗人或评者对 “传统 ”二字有着我不能认同的理解与过多的附会。在这方面,我看到许多有气无力的争吵,不是 争论——这是一个基本判断:当代诗坛无论从语言学还是从哲学层面,都处在一个 “思之不足”的状态。首先体现 在许多人对 “传统”与 “反传统”的简单而粗暴的理解上 ,他们总喜欢把本来就生于一体的两样 ,以偏执于新 旧之分 的简单方式

文档评论(0)

gr4d52fg46fr3d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