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汉字amp;quot;申遗amp;quot;问题的思考.pdf
2011年6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2011
Science)V01.36NO.3
JournalofHebei andSocial
滞36卷第3期 University(Philosophy
一…1 ~ ‘
爹‘ 雩
!语言文字学研究,
澎…。~~~, 。 ,; 籀
关于汉字“申遗”问题的思考①
陈双新1,张素格1’2
(1.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科技大学国际合作处,河北石家庄050018)
摘要:近些年来,海内外不少部门、团体、学者或文化人士,都一再提到要为汉字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事听起
来似乎很好,但从中遗的条件和汉字本身的状况来看,汉字还不必申遗,中遗也不利于汉字的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理
清汉字的家底,开展古今全部汉字的发展演变及其字际关系研究,使汉字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是两岸学者共同
的青任和较为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汉字;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性;民间性}规范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5—6378(2011)00一0052一06
近些年来,无论是申请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又看不出丝毫“濒危性”的文化事项,它是否符合
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各国都给与高度重视, 申遗的条件,是否有申遗的必要?我们不能仅仅
“申遗”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我国,文化遗 凭借良好的愿望和民族情感贸然决断,而是需要
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国策,各级政府部门、高校和研 开展多个方面的、深入的、综合的研究,特别是要
究机构、媒体、学者和公众,对文化遗产和申遗工 深入理解申遗的条件和汉字的特点。
作都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政府部门为此投入
的财力相当惊人。据说“申遗”队伍已经排到了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
个世纪,有关部门甚至表示“不申遗成功,誓不罢
休”。在这种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我国台湾民间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具体文化事项的
织于2006年首先提出了为汉字申请世界非物质认定都较为复杂,范围又极其广泛,联合国教科文
文化遗产的设想。该设想得到了很多台湾学界人. 组织对其本身的认识及对其概念的名称、范畴和
士甚至当局要员的支持,大陆也有部分人士响应。 定义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认识和讨论。主张汉字
众所周知,汉字是中国的自源文字,从已经完 申遗,自然首先要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全成熟的殷墟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三百多年的历 特别是其本质属性。
史,在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记载与传承中。甚至在维 今天已经广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是
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汉字均起着无可替代的重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作用,确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极其巨大的财富。 约》确定的法律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
汉字自起源至今虽然形体不断发展演变,但未曾 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
中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 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
当前:它不但是作为我国法定的唯一通用文字使 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用于一般的社会交际领域,在虚拟领域也占有越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
来越多的空间。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襁国际 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
地位的不断提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