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旅渝者的重庆旅游意象研究.pdfVIP

民国时期旅渝者的重庆旅游意象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 年第 2 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2.2015 第31 卷(156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ol.31 No.156 民国时期旅渝者的重庆旅游意象研究 吴大素 (西南大学西南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民国时期的重庆,在 20 世纪 30 年代之前,基本处于国人视角的边缘位置,被外界 视为蛮荒之地。30 年代后的重庆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作为抗战陪都,大批川外人士入驻重庆,重 庆一时成为国人舆论核心。根据民国时期来渝旅行的游记和文人笔记小说资料,窥视当时来渝旅 行者对重庆的旅游意象和地域评价,发现旅客对重庆意象要素不断丰满全面,由负面认知逐渐向 积极正面转变。因时代赋予的“民族复兴根据地”使得民国时期的重庆旅游意象具有激昂的民族 情感。 关键词:民国;游记;重庆;旅游意象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 (2015 )02-0036-05 意象一词在《辞海》中被定义为,“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人们对某一区域的感觉印象 价值取向和审美评判及其文化排斥或认同,影响着他们的空间交往与文化交流,因此,意象认知在区域历 史地理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旅行者的移动所引发的物质和思想意识的流动。 大多学者认为旅游地意象是一种态度、信念、想法的总和,是对一个地区的一种描述、知觉或印象。重庆 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之地,城市依山而建,临江而居,自古以来为形胜之区,“三江之汇,五路之冲,南 [1]302 控夜郎,北联阆汉,东塞捍关,西拱成都。” 自清末开埠通商后,长江航运繁荣,壮丽三峡成为入川要 [2]1 道,重庆成为川东贸易重镇,“迄至民国二十六年,改辟公路、拆城垣,修码头,渐入近代都市之初阶。” 抗战时期,重庆因其独特的战略价值,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人口暴增,最高竟达125 万之多。外来人员 中不乏知识者,他们在公务行程中抑或在颠沛流离之余,记录着重庆。《旅行杂志》是当时行旅信息获得与 发布的最大平台,撰稿人多为当时社会名流,所写都是其身履目验的感受,是研究当时重庆旅游意象的绝 好材料。以民国重庆游记和笔记小说为材料依据,研究当时来渝旅行者对重庆的地理印象和地域评价及其 对重庆整体旅游意象塑造的影响,希望能为当代重庆旅游形象定位提供借鉴。 一、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之前的重庆旅游意象认知 研究民国重庆的旅游意象,自然不能回避对后来意象多少有些影响的更早历史时期的意象。李白云: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是古人对重庆所在的四川盆地的显著的意象认识。的确,早期的 重庆极其封闭,“不与中国通”。因其闭塞,外人对重庆的认识十分模糊,历史文献将其描述为穷山恶水蛮 荒之地,对重庆意象多是含有夸张想象,神秘、怪诞而又恐怖。《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载:“郡治江州…… 地势刚险,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坊水居五百余家,承二江之会,夏水涨盛,坏散颠溺, 死者无数。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姿态敦重。”[3]49 到唐宋时期,虽然重庆地区已经逐渐汉化,但程度相当有限,成为朝中官员流贬之地。唐《独孤公墓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吴大素(1991-),女,重庆潼南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历史地理、区域旅游地理。 -36-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志》载:“公出牧巴州……尽無入而不得矣。地接荆 而游人到达重庆,对其评价也是负面较多。 蛮,俗多轻剽。”[4]1462宋《吴船录》又载:“(恭州) 1933 年恽阴棠乘船由三峡入渝,对重庆的认知是, 盛夏无水土气,毒热如炉炭燔灼,山水皆有瘴,而 “远望楼台重叠,山环水绕,几疑为中国第一城市。 水气尤毒

文档评论(0)

文档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