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对DPN大鼠坐骨神经VEGF表达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pdfVIP

针药结合治疗对DPN大鼠坐骨神经VEGF表达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是糖尿病的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的致残 因素之一。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尤其下肢)对称性感觉、运动障碍及植 物神经功能障碍。病理以髓鞘和轴突发生退行性改变或脱髓鞘为特点。糖尿病患 者由于长期的糖代谢紊乱,高血糖导致粘滞度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性增 加,血红蛋白糖基化,红细胞携氧和释氧能力下降,组织缺血缺氧,是刺激平滑 肌细胞分泌 VEGF 的重要结果,VEGF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1, 2] 。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选择健康雄性 Wistar 大鼠,80 只,鼠龄 4 个月,清洁级,体重 200~220 g ,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许可证号码:SCXK(沪)2003 -0003 。 1.2 主要试剂 链脲佐菌素 (STZ,美国 Sigma 产品,批号 S-0130);焦炭酸二乙酯 (DEPC ), 上海生物工程技术公司;TRIZOLTM (上海生物工程技术公司);FQ-PCR 试剂 盒 (达安基因公司);VEGF (Santa Cruz 公司)。 1.3 主要仪器 低温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仪;PCR 仪(ABI7000, USA );IMS 细胞图像分 析系统(上海申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医学图像分析软件(上海申滕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摄像机(PANASONIC ),显微镜(OLYPUS BH2 ),电针治疗仪 (G-6805II )。 2 实验方法 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模型建立 造模前大鼠禁食过夜,次日用STZ (STZ溶于0.1mol/L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 液,冰浴中新鲜配制)按55mg/kg 剂量腹腔内一次注射(参照施新猷《医学动 物实验方法》)诱导糖尿病。1周后,用血糖仪测定尾尖血血糖,测血糖前禁食 过夜,血糖 ≥15mmol/L判定为糖尿病鼠。实验前监测血糖,血糖<15mmol/L的 大鼠予以剔除。正常对照大鼠仅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 常规喂养 4W ,随机选取 10 只 DM 大鼠,进行血糖、体重和神经传导速度 检测,与造模前大鼠比较以空腹血糖≥15mmol/L、坐骨神经 SNCV、MNCV 明显 639 减慢及坐骨神经有髓纤维形态学改变,制备实验性 DPN 大鼠模型。 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模型分组和针刺方法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模型分组 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穴位注射 组和针药结合组,每组 15 只。正常组与模型组不作任何治疗,剩余大鼠备用。 (2 )治疗方法 电针组:取穴:肾俞(双)、足三里(双)(穴位定位参照华兴邦的《大鼠穴 [6] 位图谱》 ),并接 G6805- Ⅱ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 2HZ ,电流强度为2 mA , 1~3 V,每次20min ,隔日 1 次,共治疗 12 次。 穴位注射组:用雪莲注射液于上述穴位注射,每次轮换取 1 穴,每穴 0 .1 ml, 隔日 1 次,共治疗 12 次。 针药结合组:电针+穴位注射。 2.3 指标检测 (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第一刺激部位在坐骨窝,第二刺激部位在踝部内侧,均用两个针电极经皮插 入,电极间距为 2mm,接地于尾部,保持皮温 30℃,用方形波(10~20mA ,40μs 脉波宽)刺激神经,用两个针电极在同侧的足部第二趾骨间肌记录复合肌肉动作 电位,记录 3 对不同 M 波的潜伏期,取平均值,近端和远端潜伏期作为运动神 经在两个刺激部位间的传导时间,用弯角规测量两个刺激部位间的距离。 (2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第一刺激部位在坐骨窝,第二刺激部位在踝部内侧,均用 2 个针电极在同侧 的足部第二趾骨间肌经皮插入,电极间距为2mm,接地于尾部。保持皮温 30℃, 用方形波(2mA ,40μs 脉波宽)记录 6 个在坐骨窝和踝部激发 H 反射潜伏期, 取最短潜伏期差值,用弯角规测量两个刺激部位间的距离。SNCV (m/s )= 距 离/潜伏期差值。 2.4 样本采集及制备 治疗后,用 10%水合氯醛麻醉,在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