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时期知青说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时期以来的知青小说。为行文简便,我将这一时段的知青
小说称之为新知青小说。
新知青小说创作是一个与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相伴相生的文学现象。知青作家
创作量大,创作周期长,作品风格多样,主题丰富,是一个可以列为系统研究的文
学现象。本文拟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对新知青小说进行综合审视与评析。
纵向方面,本文根据新知青小说的创作实绩及其走向,研究分析从1978年至
2002年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种分析将适当结合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与
文学事业发展的状况,一方面对新知青小说的创作脉络与走向作出宏观的描述,另
一方面具体分析不断发展、变动的社会思潮与文艺思潮对新知青小说的影响。本文
研究分析的主要作品将涉及从1978年的《伤痕》直到2002年的《抒情年华》,作
品的创作跨度长达24年,其间有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观念、不同,山
态、不同创作理念的知青作家的小说。对这些小说的纵向研究,能够比较清晰地梳
理出新知青小说创作的脉络,把握新知青小说主题演化的轨迹。
横向方面,本文从中国的政治变革、社会发展、作家下乡时所处的环境、年龄
构成、创作个体的心态、情结、创作理念守望与变化、社会与文艺恩潮的影响等诸
多方面入手,对具体的作品进行个案或类别的分析研究,以期对新知青小说不同主
题的形成因素和表述方式加以探索与确证。譬如,从社会发展与政治变革的角度分
析,本文将分析新知青小说是如何随着时代风云的涌动而呱呱坠地,而发展壮大,
而对自身的创作主题倾向不断做出适应时代精神的选择;从知青下放地的自然环境
切入研究,探索地理环境与物产是如何决定了知青作家的题材选择和作家的刨作观
念,从而表达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主题;从年龄构成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老
三届”知青作家与非“老三届”知青作家之间对知青生活韵感悟和主题倾向确立的
差异之因素;从创作心态上分析,持有某种执着理念的作家,是如何对某一题材进
行不懈的探索,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更具有深刻性;从文体上分析,为了充分深刻地
表达主题,知青作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探索和实验。
本文根据自己对所阅读到的新知青小说的认识和理解,从时代进程、文学思潮、
政治观念、生活环境、题材选择、作家创作理念等诸方面进行分析,将这些小说的
主题归纳为六大类型。全文共分为七章,前六章的每一章对主题倾向大致一致的作
品的产生做出相应的分析,以期对新知青小说的创作从宏观到微观有一个全面的认
识。第七章则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入,分析新知青小说与主题表述相适应的文体
追求和艺术创新精神。
第一章论述的主要是对知青生活持否定态度、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持批判姿态
的小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甘铁生的短篇小说《聚会》、徐乃建的‘杨柏的污染》、
李锐的《黑白》等。这类作品或悲情性地描写对前途绝望的知青的生活和人生选择,
或理性地展示了因理想破灭走向毁灭的知青的悲剧命运。
第二章论述的主要是对知青生活持理想主义态度的知青小说。代表性作品有梁
晓声的“北大荒系列小说”、叶辛的《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晓剑、严
亭亭的《世界》、《山色》等。这类作品或是对知青的务农生活给予了激情的赞颂,
或是对一些知青所宣扬的“青春无悔”情怀予以充分肯定。
第三章论述的主要是知青视角下的农村和农民的作品,这类作品主要是郑义、
朱晓平、李锐等人的悯农性知青小说。他们的小说细致地描述了北方农民艰难的生
活处境,作家伤感的笔调,流露了对身处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苦难命运的深切同
情,作品具有人民性的可贵品质,体现了中国文学史上屈原以降“哀民生之多艰”
的现实主义传统。
第四章论述的是具有启蒙性质的知青小说,代表性作品有韩少功的《西望茅草
地》、王兆军的《拂晓前的葬礼》、朱晓平的《好男好女》等。这类小说运用创作者
实际生活体验和零距离的观察结果,通过对农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与人际关系冲突的
描述,剖析了中国农民的文化性格与时代局限性,其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与十七年
农村题材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具有民粹主义批判意识。
第五章论述的是守望个人精神立场的知青小说,有史铁生的《我那遥远的清平
湾》、阿城的《棋王》、陈村的《从前》、王安忆的《蚌埠》、潘靖的《抒情年华》等
作品。这类小说关注知青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感受,细致地抒写他们的精神追求,展
现了他们在艰难漫长的乡村岁月中个性化的精神生活和独立的精神姿态。
第六章论述的是审视知青人性的知青小说,是上山下乡岁月结束后,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