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遗传的基因定位.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高等植物雄性不育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其中细胞质雄性不育 Male and (Cytoplasmic Thermo.sensitiveGenicMale Sterile,PTGMS)最具利用价值。 20世纪70年代,继李必湖率先发现野败型CMS后,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 成功地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为我国乃至全世界 的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石明松1973年首次发现水稻光 敏核雄性不育自然突变体,为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另一条新途径。由于PTGMS 系的花粉育性会随日长和温度变化而转变,它在长日高温条件下,不仅可作为 不育系用于杂交制种,并且在短曰低温条件下能自交繁殖种子;从而使种子生 产过程得以简化,可咀免去用于产生不育系种子的保持系,即将“三系”减为 “两系”。目前两系法,也己在水稻生产上广泛应用。 PTGMS的遗传研究业已表明,农垦58S和农垦58之间杂交后代的育性分 离比例呈典型的单基因遗传,而由其衍生的多种不育系,则通常受两对基因控 制,且其等位性较为复杂。有关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定位研究也已有较多报道, 然而,尚未涉及大面积应用的温敏不育系培矮64S。因此,很有必要对其光温敏 核不育基因作进一步遗传分析、基因精细定位以及遗传效应评估。本研究首先 对用于基因定位的SSR(SimpleSequence Repeats)标记分析体系进行优化,试 图改进目前实验过程中样品DNA提取工作量大、实验成本高以及现有SSR标记 数量不足等问题;然后,以协青早A、培矮64S等为对照,通过花粉育性镜检 观察和种子育性的调查,重点对嘉浙A雄性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性问题作了比较 分析;最后,利用两优培九的F2构建极端隐性雄性不育群体,对光温敏不育基 因进行了精细定位,并试图确定其候选基因,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克隆 作准备。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建立了一套水稻SSR标记应用技术体系,内容包括:(1)大群体DNA样品 高效提取:(2)籼粳亚种间SSR标记信息的比较分析及多态性预测;(3)PAGE Gel (Poly—Acrylarnid 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约时间。因此,对分子育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比,嘉浙A群体会出现较高正常(可育)花粉率(O~30.00%),正常花粉主 要集中在第5和第3枝梗。通过花粉育性与温度相关性分析发现,嘉浙A花 粉育性恢复与抽穗前9d~1ld田间温度有关,平均温度为25.2±1.4C时,可 育花粉百分率将达到最高值,当平均温度升至29.8±2.1℃时将表现稳定不 育。与CMS系相比,培矮64S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长日高温条件下,不 同穗位间花粉育性无差异,表现为稳定不育,且典败花粉率占90%以上。培 矮64S的正常可育花粉百分率与抽穗前12d~】6d的温度变化达最大负相关, 自然长日条件下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平均24.8±1.7℃:可育花粉率峰值出现 下旬至8月上旬。 育性状受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从R代获得320株极端不育单株构建成定 andrecessive.class approach),进行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 上合成了72对引物,试验表明有32对多态性引物与pmsl连锁。其中pmsl 与第7染色体短臂上的SSR标记RM6776共分离,且与两侧的连锁标记 RM21242和YFll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2cM。查询月本晴基因组序列信息, 发现RM21242和YFl1之间的物理距离为101,lkb,TIGR基因组注释表明, 该区间共有14个预测基因;其中的LOC O_含个一码编点位 DNA 结合结构域的MYB类蛋白,通过GO(Gene Ontology)分析,发现该基因产 物与热刺激的敏感反应相关,推测LOC Os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