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co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CO低(常)温催化氧化由于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颇受关注,如用
于地下矿井的过滤式自救器和消防自救呼吸器、CO气体传感器、封闭式C02激光器
以及密闭系统内CO的消除等方面。同时,由于反应体系简单,在理论研究方面CO
氧化还常常用作研究氧化催化剂的探针反应,以揭示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
系,探讨反应机理。
C0304作为一种非贵金属催化剂用于CO的低温催化氧化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
点之一。目前来看制各高活性C0304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存在制备过程复杂、后处理
繁琐等缺点;根据研究发现预处理条件对C030。催化剂的CO低温氧化活性有较大的
影响:对C0304催化剂上CO低温氧化反应的机理和失活原因也有研究,取得了一些
共识,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时对C030t催化剂的表征及其CO低温催化性能
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简单的液相沉淀方法制备了高活性的C0304催化剂,首先
考察了各种制备条件对其CO低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然后着重考察了后处理温度以
吸附、TEM、瓜、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还利用CO
滴定、02.TPD以及In-situ
性能以及催化CO低温氧化反应的机理和可能的失活原因进行了探索,得到的主要
结果和结论如下:
1.制备方法和制备参数对C0304催化剂CO低温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
(1)通过比较直接焙烧法、均匀沉淀法和液相沉淀法制备的C0304催化剂的
CO催化氧化性能得出,均匀沉淀法和液相沉淀法制备的催化荆在25℃均能将CO
完全转化,并且具有相似的稳定性,直接焙烧法制备的催化剂虽然也能将CO完全
转化,但稳定性相对较差。
(2)采用液相沉淀法,以NH4HC03为沉淀剂,通过比较以三种不同钴盐为前
驱物制备的催化剂在25℃均能将CO完全转化,并且具有相似的稳定性,以
COCl2·6H20为前驱物制备的催化剂初始CO转化率只有80%,并且稳定性较差。
化剂在25℃均能将CO完全转化,前者稳定性优于后者,以KHC03为沉淀剂制备
I
Co,Ot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CO低温氧化催化性能
的催化剂初始CO转化率只有80%,并且稳定性较差。
较分别采用普通干燥和超临界干燥制备的C0304催化剂的CO催化氧化性能得出,两
种干燥方式对C0304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不大。
C0304相同的催化活性,但催化稳定性低于C0304。
的降低而下降。
2.焙烧温度对Co:;04催化剂织构、结构、表面性质和CO低温催化氧化性能的
影响研究
结构没有影响,均以尖晶石结构存在,但对C0304催化剂的粒径形貌具有较大影响,
经300℃焙烧的催化剂具有小的粒径和相对好的分散状态,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催
化剂颗粒不断聚集,粒径明显长大。
(2)焙烧温度对C0304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比孔体积有较大影响,300℃焙烧
的催化剂比表面积和比孔体积分别为54.3
m2/g和0.20cm3/g,当焙烧温度达到600℃
时,分别仅有9m2/g和O.02cm3/g,催化剂基本上变为无孔材料。
(3)在所考察的温度范围内,焙烧温度对C0304催化剂表面Co的价态没有明
显影响。
(4)C0304催化剂表面存在三种形态的氧,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吸附氧略有
减少,羟基氧明显减少,晶格氧占总氧的百分数显著增加。
(5)CO滴定实验表明,经氧化预处理的C0304催化剂表面具有活性氧物种,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表面的活性氧物种的数量有较大影响,300℃焙烧的催化剂具有最
多的活性氧物种,约为143.74
ttmoVg。
(6)CO催化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在考察的焙烧温度范围内所有的催化剂都具
有较高的CO氧化初始活性,经300℃焙烧的催化剂具有最好的稳定性。高于或低
于300℃的焙烧均引起催化剂稳定性的下降。
(7)通过对不同温度焙烧的C0304催化剂的结构、织构、表面性质以及CO催
化氧化性能的研究,发现通过液相沉淀法经300℃焙烧制备的Co,04催化剂以尖晶
石结构存在,粒径细小,具有相对好的分散状态,从而具有最多的活性氧物种和最
Il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硅氧纤维载tio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pdf
- 齐鲁石化热厂洋浒崖灰场扬尘控制技术及优化研究.pdf
- (取代)呋喃酚酰化衍生物的合成、性质与生物活性研究.pdf
- 0-酰化壳糖聚酸共混膜的氢键、相容性及细胞亲和性研究.pdf
- (十)-单乙酰花旋覆花内酯衍生物研究(ⅱ).pdf
- 1 以取代烯酮底物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研究;2 indolactam-v类似物的合成研究.pdf
- 黑果枸杞内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pdf
- 1,2-二酮制新方法研究及其在合成麝香酮重要中间体中的应用.pdf
- 1,5-苯并硫杂卓-α,α-二甲基-β-内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不对称合成.pdf
- 1,3,4噁二衍生物电子传输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pdf
- co(ⅱ)sciff碱配合物体系的atrp.pdf
- co<,>共聚反应中季铵盐助催化剂阴离子研究.pdf
- conimob-al2o3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邻对苯二甲酸酯加氢的研究.pdf
- copc性的光研究.pdf
- copc、bs与cu(ⅱ)、cu(ⅰ)、cd(ⅱ)、ag(ⅰ)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pdf
- co2氧化丙烷氢镓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pdf
- co(ⅲ)合物手性对称性破缺、合成及拆分机理研究.pdf
- co纳米薄的制、结构表征及其特殊红外性能研究.pdf
- co和ch&l;,3>oh在pt族金属上吸附和反应的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研究.pdf
- co和o<,2>分子在电子结构性质特殊的au<,6><'->团簇上吸附的dft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