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硝酸酯类药物 的合理选择 华.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静脉硝酸酯类药物 的合理选择 华

静脉硝酸酯类药物 的合理选择        --华琦 简 史 1768年 William Heberder 首次描述了心绞痛症状 1847年 合成炸药-硝酸甘油 1867年 首次应用亚硝酸异戊酯吸入治疗心绞痛 1879年 William Murrell首次应用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论文发表在Lancet 杂志 1999年 德国柏林举行 “硝酸酯120年”大会. 1900年 发明ECG,1918年首次用于心绞痛诊断 1948年 发现α、β受体,15年后的1962年β受体阻滞剂始用于心绞痛 1967年 钙道阻滞剂始用于心绞痛 最常用的硝酸酯化合物 硝酸甘油(GTN)的代谢 二硝酸异山梨酯(ISDN)的代谢 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的代谢 清除半衰期 起效时间 脂溶性首过代谢 生物利用度 常见剂型 药代动力学特点小结 GTN ISDN ISMN 起效时间 1-3 min. s.l. 1-5 min.s.l. 10-15 min oral 15-30 min. oral 消除半衰期 t? 2-4 min. 30-40 min 4-5 hrs 生物利用度 55% (t.d.s.) 40-60% s.l. 100% oral 20-30% oral 首过代谢 强 有 无 脂溶性 活性代谢产物 无 IS-2-MN 无 IS-5-MN 剂型 S.I/IV/TDS Oral/IV Oral 药物治疗的目的 硝酸酯用于心绞痛的治疗 内皮细胞:产生 NO 硝酸酯代替破损的内皮细胞释放NO 硝酸酯和EDRF的作用 硝酸酯血液动力学效应 硝酸盐心血管药理 扩张心脏表面冠脉 扩张100μm小动脉,侧枝循环再分布 血流重新分布:心肌外膜→内膜 解除自发和运动诱发的痉挛,扩张可扩张的狭窄血管 减轻前、后负荷: ↓室壁张力、氧耗量 硝酸酯可能的有益作用 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使血流向心内膜的易损区重新分布 可用于高血压危象治疗 用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改善心室重构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 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过氧化 抑制LDL过氧化 常规硝酸酯静脉给药的优点 避免肝脏首过代谢效应 迅速达到治疗量的血药浓度 易于维持恒定的血浆药物水平 输注停止后作用在短时间内消失 硝酸酯类药物产品质量评价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制剂处方 硝酸酯类药物脂溶性与稳定性:决定了其处方辅料的选用 硝酸酯类静脉药物处方组成(一) 由于硝酸酯类药物的脂溶性和相对不稳定性,需要在药物中加入大量的助溶剂与稳定剂,使其可快速溶解,方便静脉给药。 常用的硝酸酯类静脉药物的助溶剂和稳定剂为: - 丙二醇 - 乙醇 常用硝酸酯类静脉药物处方组成(二) 异舒吉针剂 由于其独特的超饱和专利制备工艺,在药物的生产过程避免使用: - 丙二醇 - 乙醇 异舒吉为唯一不含丙二醇的静脉硝酸酯制剂 了解丙二醇 – 药代动力学 人体吸收后,大约 45 %的丙二醇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剩余部分经肝脏酒精脱氢酶ADH代谢成乳酸,丙酮酸和丙酮 在肝肾功能有损伤的患者,丙二醇血药浓度会急速上升 由此导致丙二醇的代谢和排泄途径迅速饱和,丙二醇产生毒性的危险系数大大增加。 Dale KYu, et al. Pharmacokineticsof propylene glycol in humans during multiple dosing regimens.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1985) 74(8):875-879. 了解丙二醇 – 剂量和毒性 在肝肾功能有损伤的患者,丙二醇血药浓度会急速上升,由此导致丙二醇的代谢和排泄途径迅速饱和,丙二醇对肝脏和肾脏产生毒性的危险系数大大增加。 Arbour 于2002年报道丙二醇血药浓度大于18 mg/dl会对人体产生毒性 了解乙醇 – 药代动力学 人体吸收后,90%-95%的乙醇经肝脏酒精脱氢酶ADH代谢成乳酸 剩余5%的乙醇以原形经肾脏或呼吸道排出体外 在肝肾功能有损伤的冠心病患者,乙醇毒性产生的危险系数大大增加。 临床主要应用文献报道(一) 70年代初,G Martin在儿科杂志提出液体 剂型中的丙二醇具潜在毒性问题; 1978年K Arulananthan报导了丙二醇的中枢 毒性 Fligner 报导了局部应用含有丙

文档评论(0)

qiaog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