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价值坐标中的家庭教育
2015年 5月
总第336期 第3期 当 代 青 年 研 究
ContemporaryYouthResearch Mav,2015
Sefia1No.336 No.3
文化价值坐标中的家庭教育
陆士桢 漆先鸿 杨峥威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摘 要】家庭教育历来都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的,特剐是与社会文化价值息息相关。自以
婚姻纽带形成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产生以来,这种格局并没有改变。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差异,家庭教育是前两者的基础,其在发挥教育文化作用。实现文化传承方面具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实家庭教育中的状况与问题从根本上说,源于当代 中国社会文化.而改变现状,实
现良性发展,也必须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建设开始。
f关键词1家庭教育;文化;教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5)03—0034—06
家庭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主题,受到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
以来 ,随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教育不断获得重视。以研究为例 ,用 “家庭教育”
作为研究主题关键词,搜索CNKI(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2000年以来的研究发现,每年发
表的论文数量呈线性上升趋势,2000年为550篇,2014年为2029篇。纵览 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从
历史的和整个文化价值体系的坐标中来认识分析现实中国的家庭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 、 “为儿育儿”和 “为国育儿”:中西方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教育
教育与文化息息相关,离开了教育,文化无法发展;离开了文化,教育无法生存。不同的文化背景孕
育不同的教育。我们从文化价值视角,看人类历史上东西方家庭教育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大致可以以 “为
国育儿”、 “为儿育儿”来分析认知两者不同的家庭教育 目标和价值取向。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为国育儿”的思想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
庭教育著称 ,从原始社会晚期一夫一妻制家庭出现开始,就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子孙贤则家
道昌盛,子孙不贤则家道消败”,更是反映了古人将家庭的盛衰寄托在子孙身上。子孙是贤是愚,则 “由
[收稿 日期 】2015—02—23
【作者简介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工作、社会工作;漆光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要
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工作;杨峥威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
· 34 ·
2015年第3期 陆士桢 漆光鸿 杨峥威 文化价值坐标 中的家庭教 育
乎蒙养”。 “蒙以养正”,可以保家。 《大学》则更明确地说: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家齐而后
国治。”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在中国古人看来,家教的作用,不仅能保家扩业,而且有
助于安邦定国。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教的好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中国人的观念
中, “家”、 “国”合一,我们称国为 “国家”。古代农业社会衍生出来的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宗法
社会的显著特征。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反映了家、国之间的这种同质联系,正是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系, “家”的教育与传承,关
乎着国家、民族,体现着 “国”的大环境要求。纵观中国历代家教、家训、家风遗产,无不依循着个人、
家、国、天下的思维轨迹。 “家国同构”让儒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绵延数千年而不灭,也因为这种同质
性,使中国的家庭教育显著地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长期以来,普通家庭无不希望自家的子弟通过 “学
而优则仕”实现光宗耀祖的理想,而光宗耀祖的最基本条件是造福百姓,服务国家。依从这种观念 ,中国
的家庭 (或家族 )中,严格灌输着忠、孝、礼、义、廉、耻的观念,按照 “三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