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傳奇-聊齋誌異中文系林宜青-東海中文系.docVIP

神鬼傳奇-聊齋誌異中文系林宜青-東海中文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鬼傳奇-聊齋誌異中文系林宜青-東海中文系

神鬼傳奇——聊齋誌異 中一C 971629 林宜青 指導老師:甘漢銓 提要 「聊齋誌異」一部提到鬼故事非提不可的書,其中有不少現代人熟知的故事,像是聶小倩或是最近拍成電影的畫皮,而為什麼會如此受歡迎呢?在我們一般人的認知中,神鬼是不可碰觸的、是禁忌的。但是蒲松齡的書中不論神鬼,都有其個性和想法,而且顛覆我們想像。更比哈利波特還早使用魔法、法術,創造出一個另外的世界。書中的故事利用諷刺手法讓人了解當代的政治、風俗文化,或許就是因為充滿神秘和新奇感才會如此受歡迎吧! 大綱 前言 蒲松齡的生平 聊齋的流傳 鬼故事的魅力 動機與目的 與現實的對照 結語 前言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漫長的歲月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 說起中國文學,除了詩歌、詞賦外,便是那些通俗的小說。小說又分為長篇和短篇,長篇自然聯想到<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與<紅樓夢>;而短篇小說,就推崇「中國古代短篇小說之王」的<聊齋誌異>。中外古今的小說分成擬實類和表意類,前者以人生世事為藍本,內容須合現實的邏輯以生活本身的樣態反映生活,傳達作家的識見、情感和理想;後者以表意為依歸,內容是超驗的、非現實的,或是現實的變形變態,以奇思異想為意念、情感精神或特徵營造幻誕的形象結構,表現作家的生活感受和真知灼見。 <聊齋誌異>問世後,還未印成書,便已眾所皆知,人人搶著要,可見其當時的盛況。但書中另有一部分的篇目,是作者因襲唐人傳奇的作品。由於唐人傳奇的體裁較六朝志怪更利於小說創作的緣故,使蒲氏在這一類重寫故事,展現了高度的才華。除倣古之作,還有一部分作者的創作,而另一部分則是傳聞的紀錄。在「聊齋自誌」 裏,又有更一步的揭示:才非干寶,雅愛捜神;情同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自古流傳的版本很多,或被後人任意刪改,但因手傳本一半已失傳,故無法再去考證。 蒲松齡的生平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又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淄博市)人。他出生於蒲家莊,莊東因有甘泉湧出,四時不斷,鄉人稱之為「滿井」,蒲氏別號「柳泉」取意於此。 七十六歲卒。書齋名為「聊齋」故世人又稱「聊齋先生」 生於崇禎十三年。四年後明即滅亡,清兵入關,建立新的王朝。蒲松齡自幼接受傳統的儒學教育,一心讀書應考,走仕進之路,可說是出身於書香門第,但父親是個商人,家又在農村,家裏的人都要種地的,因此又可稱為農民家庭。這一切,無不對蒲松齡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當時戰亂,自然災害也是連年不斷,蒲松齡的童年便是在這種兵荒馬亂和機荒連年的歲月中渡過的。才華橫溢的蒲松齡對科第舉業要求的八股文不很適應,十九歲時受到當時任山東學政的詩人施愚山的賞識,「以縣府道三第一」考取秀才,以後就屢試屢敗,難以進身。至蒲松齡二十幾歲,兄弟分居,已相當貧困。為了維持家計,幾年後不得不到縉紳家設帳授徒,三十一歲那年,應同鄉進士孫蕙之請,南下寶應、高郵,為這位知縣做了一年幕賓,回鄉後,繼續教書和應考的生涯。他先在豐泉王家、後在西埔畢家,前後坐館四十餘年。在畢家時間尤長,達三十年之久。他應考大約到六十幾歲,始終未能中舉,直至七十二歲閒居在家,才被援例拔為歲貢生,四年後就去世了。 蒲松齡是個文人,但畢竟生活在農村,所以又具有農民的特點。知識份子加上農民,這就是蒲松齡。他的思想意識、他的作品內涵,從這兩方面著眼,會理解得更加深刻,特別是對<聊齋誌異>。 蒲松齡一生努力讀書,卻懷才不遇,熱心進取,一直希望有機會為家鄉服務,積極入世而得到的只是冷眼的對待,也因為這些窮困潦倒的生活經驗和試圖的不順,導致他氣憤難平,四處蒐集一些民間的鬼怪傳奇故事,用來抒發心志,才有了這篇著作。 聊齋的流傳 (1)鬼故事的魅力 小說被「正統」的學人所輕視,是君子所不為。從小說家不屬於九流之列便可看出。孔子曰:「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小說又被稱為小道,雖然是如此不被看好的,但從古到今,鬼故事一直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從搜神、聊齋,到今日電視、電影的廣大宣傳,可知其受歡迎。不過原先的聊齋故事並不都是像今日的那些駭人故事,沒有教育意義,它反而有很多的反思需要我們思考。大多都是一些鬼怪、狐狸精、花精...等。但都是和藹可親的,且多具備婦人應守的節操、也不會去害人、懂得知恩圖報。而以前聊齋的通俗程度甚至妓女們都熟知,還寫了幾個謎語,像是,青眼迷離不相識 <解:柳生>、十里消魂路 <解:長亭>、相如完璧歸趙 <解:(保全)(連城)>...等。 由古代的口耳相傳到現今的資訊傳播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