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玉溪新平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云南玉溪新平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本文就宗教祭祀和民俗活动中猫猫舞的审美特征、传承现状做了考察分析,并指出猫猫舞应该通过纳入大学课程设置的方式进行传承,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大学课程 传承 猫猫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89-02
一 概述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是玉溪八县之一,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地处哀牢山中段东麓,境内有1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奇风异俗,促成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尤其是花腰傣“花街情人节”、彝族“赏花打歌节”等民风民俗使得民族风情更显得神秘多姿。江西平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花腰傣聚居地,热带风光怡人无比。傣洒则是花腰傣的一个支系(云南的土著民族),有1.8万人口,沿戛洒江岸而居,自古以来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而本文要论述的猫猫舞是傣洒人古老的民间艺术和奇异风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传统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花腰傣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猫猫舞中得到了展现。
二 猫猫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
猫猫舞在民间也称之为“跳老虎头”,猫猫舞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舞蹈,在新平的漠沙镇中底村以及戛洒新鱼塘村一带保存得比较完整。相传由于受到山神的庇护,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坝有一个叫曼布沙的村子,这里土地肥沃、年年风调雨顺,并且男女都能够长命百岁。当然,传说不等同于历史,仅仅作为一种精神折射,以便理解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事实上,猫猫舞是由一个名叫张永祥的村民,其祖上由新平漠沙镇迁移至曼便村之后,组织村民学跳猫猫舞,从而得以流传。
三 宗教视角下的猫猫舞以及审美特征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舞蹈是一切宗教仪式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德国的民族学家威兹格兰德认为:“一切舞蹈原来都是宗教的。”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两位学者的观点指出了宗教信仰在舞蹈起源中的重要意义。恩格斯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地理地域特征,决定了猫猫舞风
格古朴而粗犷,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但凡在节庆日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中,跳猫猫舞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傣洒人信奉万物有灵,认为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生命以及相应的神灵,在冥冥中可以主宰人们的一切,宗教形态主要是原始宗教。在宗教仪式中人们跳起神秘的猫猫舞,在铿锵浑厚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以此来呼唤祖先、驱赶病魔、祈福消灾,从而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间傩祭、傩舞特征。
在娱人娱神的过程中,慢慢揭开了覆盖于舞蹈形态上神秘的宗教面纱,猫猫舞的每招每式无不体现出一种古朴美与力量美。在演绎的过程中,人们模仿“大猫”即老虎的动作,主要以打滚、跳跃、攀登、扑食、撕扯、抓咬等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动作元素,来表现猛虎下山、恶虎追豹、饿虎捕羊等情节,惟妙惟肖。舞者的造型主要模仿老虎的形态,用凤尾竹编制成虎头,并裱上白布;虎身则用一块长约2米的白布依照舞者身材缝制并画上黑色条纹和黄色条纹,以示老虎身上的斑纹;用木棉、棕树皮或稻草塞在用一块白布缝制成的条形布袋里,并画上斑纹当作虎尾巴,在舞者的脸上画上胡须,整个造型直观看上去就是一只老虎形象。猛虎的威严、凶悍与憨厚的舞步结合在一起,独具风格。
另外,还有若干身着绿色长衫的“男性魔鬼”,以及穿红色长衫扮“女性魔鬼”的舞者代表邪恶的、不干净的东西,在“老虎”的抓、咬、扑等拟人化动作的威慑下纷纷跳窜“逃命”,以表示将不好的东西,比如瘟疫、鬼怪等驱逐出村寨,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人丁兴旺、家人平安和和美美。
伴奏音乐以大鼓与?I锣、镲为主,根据舞蹈的套路以及情节的改变而伴奏,声音浑厚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舞者的主要道具为长刀、叉以及花棍,一般由两人手执道具而舞,动作强调重拍、强劲有力、点线分明,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体育武术的特征。可以说猫猫舞是集宗教、舞蹈、武术于一身的独具风格的文化符号。
四 猫猫舞传承现状分析
1.在民间约定俗成的宗教祭祀以及民俗活动中,猫猫舞得以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每年的正月初三或初四出门节,是傣洒人很隆重的节日。清早在主持(主持一般是村长或者是德高望重的长者)的号召下,全村老老少少在寨门前集中进行献香等祭祀仪式,等全村人到齐,在主持号令下放三声冲天炮以宣布出寨。男性带着猎枪打猎、采野菜,女性则挎着腰箩与网兜下水捉虾摸鱼,一片繁忙的景象。等到日落西山近黄昏时分,村民们各自把采摘到的山毛野菜、捕捉到的鱼虾等集中到一起,经过烹制摆上宴席。席间,村民们借着酒兴轮流分组表演节目,其中猫猫舞是必跳的舞蹈。肢体的动作基本上是即兴发挥,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以跳猫猫舞狂欢的方式来表达节日的愉悦心情,同时祈求来年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