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山 沈勤、朱建忠作品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外山 沈勤、朱建忠作品展.doc

山外山 沈勤、朱建忠作品展   2014年9月26日,“山外山――沈勤、朱建忠作品展”亮相上海玉衡艺术中心。沈勤、朱建忠皆是在内敛的外表下,富有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始终能够坚守自我鲜明而又差异化的视觉叙事品格的艺术家。展览将展出40余幅作品,呈现两位艺术家独特的水墨创作面貌以及他们具有当代意味的文化情怀在其创作中的重要性。此次是两位艺术家首次携手呈现双人作品展,也是玉衡艺术中心重要的学术性展览。特别邀请冀少峰先生担任策展人。   展览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将呈现沈勤近期创作的田、园、路系列。这部分作品延续了之前的风格,线形分离,追求线条的极致美和单纯的水墨。较以往更为深沉和耐人寻味,清净中带着纯粹和疏离,无限中又带有深邃和神秘。另一部分将展出朱建忠的以水杉、松树为主题的作品。画面以一种明暗的混搭,营构出了一种时空交错的对话,勾起观者对文化的怀想和历史的记忆,进而找寻到内心的自我,感受到空的无边力量。作品是两位近几年创作心得的一次集中体现,呈现一种回归传统,回归自我内心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与文化的创作实践。关于主题“山外山”,策展人冀少峰认为“面对沈勤和朱建忠的视觉图像世界,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澄明之境和空谷梵音的交响。他们把无限情思寄寓在有限的视觉表达间,进而营构出‘象外有象,山外有山’的澄怀意境。”   此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31日,展览同期将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艺术家画册,邀请10位学术批评家深入探讨当代水墨的现状和艺术发展动力,充分体现本次展览强烈的文化和学术探索意识。展览期间还将邀请著名美术评论家、哲学博士夏可君先生与艺术家进行深度访谈,挖掘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和艺术价值。   朱建忠 一画传情   节选自丘挺评论   朱建忠的水墨是他自己心像中的世界,他善于在水墨晕染的反复渍叠间寄托自己的情思。他的艺术不是现实生活反映,而是安置其灵魂深处的孤寂。中国山水画向来讲究人与自然的相望相化,在人与自然山水的不断流变中反映出自然化的人格,人格化的自然,这是中国山水画很别致的境界。大德的水墨往往是借一冈一壑,一树一石,一亭一舍来描写自然造化与心性的合一。或山丘远近,陂湖峦岗,或云气隐隐,松涛飒飒,时而幽微玄远,时而清静空虚。又如幽人空谷,烟云变?,又或漫山梵境,若远若近……   昔南田论画有云:“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辄洗尽尘泽,独存孤迥,烟鬟翠黛,敛容而退矣。”朱建忠的画意追求是少少许胜多多许,无论是作水墨还是青绿,他都尽量回避过于具体的丘壑情节,认为拘泥于再现式的情节描述有伤于神韵,追求简赅而生动的情致韵味,厚重又不失娟秀,但又力避落入图形的符号化与图案化,树木的实与山体的虚,他舍去丘壑的推进,树林的前后,只呈现大虚大实中的空间过渡,不管是作青绿,水墨,仅取最典型之一树一山,一冈一壑,不妄做禅想又颇得禅意,迥出意表让人无限遐想。   Q:你这次展览的作品,大多数是以一棵树作为画面的主体,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意义在里面?   A:我只画一棵树,是出于对绘画空间的思考。中国画中的空间是自己赋予的,人的心境够大,赋予画面的空间就可以非常大。   中国的绘画跟西方的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古典绘画里是要给所绘对象一个客观的空间。比如画杯子下面就一定要有桌子。中国人是可以凭空画一个杯子,凭空画一条鱼的吧。而那空是可以给予更广大的含义,染黑跟留白,在我看来都是出自这个理念。在我的绘画里渲染是一个空绘过程,染黑与留白都是一个空间概念―充满天地之气的空间。当遵守这个空间概念的时候,要画上去的物像就得非常谨慎。现在我只画松树和水杉。我们这里马路边有松树,长得很艰难,为了让它活下去就锯掉好多枝干,没什么姿态,我很喜欢,松枝很细,松针的边缘不明确,在与后面空间的连接上会顺畅很多。还有我画的水杉,枝是细细的,连接也就非常自然了。   Q:你的作品感觉与佛教中提的万法归宗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你怎么看待这一点?   A:我自己并不懂佛教,不敢乱说。所谓宗教感在我的理解就是信仰的坚定。我很希望自己的作品里有宗教感,没有刻意造作。   Q:长期的隐居的生活,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A:并不会,也没有隐居,我觉得这和自己的性格有关。当自己明白自己只能做画画这一件事,用一生的精力努力去做,也不知能不能做得好一些的时候,自己是不容易被外界干扰的。我毕业以后就呆在南通,在哪里生活跟是不是能创作没什么关系。我在南通一样可以努力了解世界,了解绘画的状况。   Q:创作中有没有过很大的转变?   A:我是1982年南艺毕业的,南艺教学的方针是培养艺术家的,管理看起来松散,但有助于自由发展。毕业后我就回南通了,在学校我受王孟奇老师的影响较大,中国画方面的许多都是他教我的。在“85新潮”中,我也试验了几年,比如解构主义,我把古人的披麻皴线条解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