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奇奥之景 幽深之境.doc
奇奥之景 幽深之境
摘要:髡残作为四僧之一,以其独特的性情书写着与众不同的的人生与艺术。本文将从髡残的题材选择、笔墨特征及绘画意境几个方面,分析总结髡残所特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题材;笔墨;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18-01
髡残(公元1612年—约公元1673年)湖南武陵(今常德)人,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俗姓刘,字介丘,号石谿、白秃、石道人、电住道人、残道人,出家后僧名为髡残。为僧者,似乎应绝弃尘俗,但髡残却是一个热爱自己那个不可逆转时代的无奈者,面对历史的更迭,总是抱着希望又无能为力。救国无望,髡残便选择了寄性山林,以托吾志,以抒吾性,隐居于山林,参禅论道,游于艺术,少与人交,但却不缺同道中人。不管是出家后仍心怀祖国的遗憾,还是沉浸于禅机佛理玄之又玄的感悟,亦或是友人相坐,清茶一杯,静看云峰,都对髡残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一、三种题材的选择
髡残曾说平生有“三惭愧”:“尝惭愧这只脚,不曾阅历天下多山;又尝惭此两眼钝置,不能读万卷书;又惭两耳未尝记受智者教诲。”[1]未能阅尽天下名山大川是为髡残的遗憾,说明髡残对于山水有着书写真实的艺术主张,这份真实记录在了他的所有作品中。
1.真实之景,非实之境
纵观髡残的一生,其山水画除了继承元四家传统并上追至巨然以外,便是对造化的静默观之,潜心学习。从剃发出家,云游江南,至叛乱失败,饥寒三月,栖南京,游吴越,虽未能阅尽天下山川,却也能将所见之景记于心中,绘于纸上,描绘了各地真实的自然山水,但从其山水中,分明又感受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髡残对自然的描绘,并不是一丝不改,而是在真实基础上提炼、升华。《仙源图轴》是髡残在游历黄山天都峰、炼丹台后的有感而发,画上的题诗记录了山峰的位置和景象,诗与画相互补充,诗纪实景之所在,自然之美妙,画则在诗的基础上,升华出一种非现实的仙源之境,终老的理想之所,表现出了我们似乎熟悉又难以言说的自然与意境。
2.心之所在,在我所栖
髡残还喜欢描写自己所熟悉的地方。作为一位僧人,髡残的山水中自然不会少了山中古寺。《幽栖图》便是典型的一幅髡残对自己长期居住之地的书写,一老人,一茅屋,从树三五,坐看远山缥缈,人生何乐?乐在一山,一屋,不论世道,不知岁月,我在我所居,安闲自在。
3.隐者所居,理想之地
髡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但同时又是一位修养深厚的文人画家,且不说其作品内涵的文人性质,单从其所选择的题材上便能充分的感受到文人之所向往。水墨之中,主峰突出,宾峰相迎,远山渺渺,云雾萦回,山中茅屋, 爱者读于其中,日虽简,心丰厚,我之所爱岂在世间?在山之际,水之间也。
二、“渴、秃、焦”的笔墨形式
从董其昌的文人画论以后,笔墨已经成为了完全独立的一种审美形式,文人墨客不仅将笔墨的各种变化视为造型的因素,也将其视为一种情感的表现方法。髡残的绘画源于元四家,尤其是黄公望、王蒙,而上追至北宋巨然,“若荆、关、董、巨四者,得其心法,惟巨然一人。巨然媲美于前,谓余不可继迹于后。”[2]但髡残深知学古而不囿于古的道理,综合各家所有,师法造化而别有新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笔墨表现形式。
1.笔墨:粗服乱头
髡残的山水,于粗服乱头中见规整,于繁茂雄野中见自然生动,这种风格的形成得力于髡残的用笔。首先,髡残继承了前人以书入画的传统,强调书法笔法的重要性。自赵孟頫后,至董其昌,以书入画成为文人画的一个基本的准则,髡残亦不例外,龚贤在《集名家山水册》中评髡残的绘画“残道人,粗服乱头,如王梦津书法”[3]从髡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短促的线条及以线为皴的苍茫,皴擦为主较少渲染,书法运笔般的转折和旋动,真如锥画沙,屋漏痕,躁动之中可见沉静,苍茫之中亦有轻灵。其次,髡残在以书入画的同时,喜用渴笔、秃笔,焦墨。“善用劲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钩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3]树、石、山、屋的用笔用墨俱有力度,以点线为主,皴擦为辅,点线夸张起伏顿挫,并以浓墨提点,使得画面有丰富的层次感,组成了一幅致密而不失生动,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画面。再次,髡残对于笔墨,不单单将其视为客观的造型工具,还将主观情感赋予其中,使得笔墨与形象若即若离。髡残作为一位遗民僧人,满腹无奈,一腔禅理,隐居之情,山水之爱,无不表现在他的笔墨之中,从而使得笔墨像是在表现形象又脱离于形象之外,倾注了自身丰富而无限的情感。
2.傅色:赭中淡青
自文人画发展以来,傅色便成为画之末事,但以水墨为主的文人山水并没有彻底地放弃对于色彩的运用,只是选择较为淡雅的浅绛一路。髡残的作品也常常在粗服乱头的笔墨之外,辅之赭色而略掺淡青,使得苍苍茫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