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doc

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   [关键词]百家争鸣,秩序,争辩,吸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61—04   人民版《百家争鸣》的编写体现了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课文分“孔子和早期儒学”“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四目介绍了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除了介绍开创者孔子外,还介绍了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孟子和荀子。正文、“课前提示”“知识链接”均有涉及百家争鸣局面意义的文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正文还点出儒墨之争、韩非吸收道家思想等能体现百家相互争辩、相互吸收的内容,更全面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内涵。但此种分流派的叙述,固能让学生了解各家的主要主张,然若教师不注意挖掘,就难以揭示诸子与剧变的社会之间的互动,因此也就难以体察诸子相互争辩与相互学习之心路。基于此,我在挖掘教科书的同时,结合名家论述,选择了“恢复或重建社会秩序”这一主题。   一、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本课开篇写道:“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段话,可以视作对百家争鸣高度浓缩的背景介绍,它凸显了这批杰出思想家的主张与剧变社会的关联。   春秋战国是一个“失序”的时代。其中春秋是一个西周传统政治社会秩序逐步解体的过渡时期,可以用“礼崩乐坏”一语蔽之。广义的礼乐固然已无法维持,狭义的礼乐如具体典礼、仪式也在逐步破坏。而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特征,就是继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以后,几大强国之间进一步展开更大、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时的天下,如孟子的观察:“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真是人间何世!   我们或可以打个比方,当日社会似一个染病的机体,这批思想家似医家,而一个个主张恰似一个个药方。关于这些药方,司马谈是这样说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余英时先生有个论断:“中国古代‘道’的另一特征,我想称它为‘人间性’。……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葛兆光先生也指出:“在战国时代的思想史上,‘秩序’是一个很中心的话题。”基于上述,我作出了这样的主题安排。   二、诸子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   我们可以根据教科书的叙述,找到下列大有深意的文字,大概是说:儒家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试图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墨家“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推崇夏朝的政治”;道家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法家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先看儒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是其思想的核心,“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庞朴先生结合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简“仁”字的写法(“从身从心”,非通常所认为的“从人从二”,也非“从尸从二”),指出孔子及其后学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把“仁”“这个地区性的美德提升为普遍性的美德;把这个民族性的美德推广为人类性的美德”。孔子的“礼”为的是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井然有序的差序结构。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   孟子着重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倡导实行“仁政”,其“仁政”是建立在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义、礼、智四端基础上的,又因“政在得民”,所以“君轻民贵”。孟子“四端”用意极深,葛兆光先生指出,孔子将周礼视作不言自明的秩序基础,但在剧烈变动的时代,人们就不禁要质问,凭什么按这种秩序?“四端”正是孟子为儒家学说找到的基石,他告诉人们,这是人的本性使然。   儒家一般都重视礼,荀子则特别强调礼。荀子重点阐发了孔子关于“礼”的理论,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葛兆光先生认为,荀子“承认人的理性,但是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教育与学习,依靠后天的熏染来使人们养成遵守规则、服从秩序的习惯,成为彬彬君子”,“传统的儒者执着于理想而不切实用,但荀子的思路中蕴涵了十分实用的,既可以用之于道德自律,又可以推之于法律管束的意识形态意味”,“当自觉的‘礼’不足以惩戒人心,整顿社会,就自然要用强制性的‘法’”,“所以从荀子到韩非、李斯的传续,不仅仅是任务的师承关系,也是思想史上的理路延续与伸展”。这在一定程度可以解决儒家的荀子怎么教出了两个法家人物这一疑惑。荀子还对孔、孟较少谈及的天进行了阐述,认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