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远古的昆虫世界.doc
探索远古的昆虫世界 大家简介 黄迪颖:男,1975年生于北京,199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首届基地班,2005年获法国里昂第一大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特异埋藏动物群及演化古生物学,主要从事澄江动物群、中生代昆虫化石及其他特异埋藏无脊椎动物化石研究。共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绝大部分发表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权威期刊上。 一 亲爱的同学,你看过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吗?在这部电影中,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加以修补和培育繁殖,竟然使恐龙这种已绝迹6500万年的庞然大物复生,将一个海洋中的岛屿变成了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但是,你知道吗,据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侏罗纪时期的一些“蚊子”螯足很大,并不吸血,真正吸食恐龙血的是体型大如蟑螂的跳蚤。做出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就是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黄迪颖教授带领的团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来到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有幸采访了黄迪颖教授。黄教授非常年轻,像一个邻家叔叔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热心地带领我们参观位于研究所内的古生物博物馆,为我们介绍了馆内展出的史前时期的生物群。而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令我们感觉最新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教授所研究的澄江动物群昆虫化石,以及有关史前巨型跳蚤和恐怖虫的科普展览。 而关于远古的巨型跳蚤,黄教授为我们介绍说,跳蚤和其他寄生昆虫一样,是难以保存为化石的。因此,关于蚤目的起源及中生代的演化证据长期缺失。过去,人类仅在澳大利亚发现过一例距今1.2亿年的中生代跳蚤化石。2012年初,黄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内蒙古发现了中生代巨型跳蚤的新化石,将跳蚤的化石记录至少提前了4000多万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跳蚤化石。 二 黄教授家住在北京中关村一带,小时候十分活泼,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比如到颐和园内的昆明湖里去游泳、抓鱼,或者去野地里捉虫子。他非常喜欢接触大自然,到了初中的时候,就经常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去野外。遇到周末或者是寒暑假,他更是一走就两三天,经常跑到北京周边的山村,晚上花一两块钱,吃住在农民家里。那时候,一般人家还没有电话,通讯设施十分落后。所以,每当还是小小少年的黄教授“失踪”多日的时候,父母都很着急和担心,也曾经多次和他谈话,无奈黄教授“野性难驯”,照跑不误。其实,黄教授的野外之旅并不是瞎跑,由于他早在小学时就每个周末去中国地质博物馆泡一个下午,所以他认识许多种化石。而他独立采集到的第一块化石,就是在“旅途”中有意“寻宝”的结果。 到了高中阶段,黄教授已经对地质学和化石十分着迷了,看了许多有关地质学的书,其中不乏专家教授们的学术著作。他立志从事地质方面的工作,高考填报的所有专业都和地质学相关,最终顺利考入了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大二的时候,黄教授到南京湖山进行野外地质实习。也是从那时起,他深深陷入了谜一般的古生物世界,沉迷于解谜的乐趣之中不能自拔。大二的课程设置,还没涉及古生物和地史学,他就经常在图书馆里翻资料,然后一有空闲就到南京周边东挖西挖。后来,他又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假期计划,利用寒暑假到北京郊区芦上坟村挖化石。芦上坟村离黄教授北京的家有40多公里,黄教授每隔几天就骑着自行车去一次。他的装备是固定的:背包放着单面刀片、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还有一点干粮,一壶水;一个小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上,还在自行车上绑一把铁锹。暑假时每天工作8小时,寒假时每天工作6小时。为了抓住所有阳光时间,他总是早起晚归。整个大学期间,他一共骑车去芦上坟采化石46次,用刀片剥出数以千计的昆虫化石,并完成了两篇科研论文。 三 搞地质工作的人还常常不被人理解。黄教授在芦上坟挖化石的时候,路过的老乡总是对他评头论足、指指点点,都说他在挖金子;而当他拿着地质锤去勘探时,又被怀疑是在挖坟盗宝。最后,黄教授发现一个规律,如果老乡们看到他在拿着放大镜照化石,就会说他是地质队派来搞化验的。他觉得这最后一个说法比较接近事实,于是,每当有人路过的时候,他总要装模作样地拿起放大镜,不停地照来照去,用这个办法来避免受人猜忌。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教授付出的辛勤劳动,让他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他从大学毕业至今,已经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并在全球公认最权威的三大科研杂志《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报》上都发表过重要文章。2003年,黄教授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法中科技协会陈氏兄弟地球科学奖;2010年,荣获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荣誉称号;2011年,获全国首届青年古生物学奖;2012年,获得首届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首届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如今,作为一位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黄教授将已有的成绩只是当做自己前行路上的基石。在采访过程中,他并没有对我们提及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