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影》背后的故事.doc
《背影》背后的故事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写的正是他的父亲。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妻周氏,是个读书人。朱鸿钧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最后在徐州做到徐州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长”)一职,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宝应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闹。这一闹,就把朱鸿钧的“差事”给闹得“交卸”了。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1945年4 月9日逝世,终年76岁。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是家中长子,父亲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光宗耀祖。所以,朱鸿钧对朱自清从小就既格外珍视,又严加培养,一方面尽力保证朱自清的生活无忧,同时对其学习督教甚严。朱自清小时候,科举初废, 新学始兴。父亲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他送到秀才或举人那里学习古文和诗词。
朱鸿钧毕竟是封建式家长,为了维护传统的家庭伦理,维护父亲的绝对权威,在朱自清1921年回扬州任扬州省立八中教务主任时,朱鸿钧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与朱自清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使朱自清非常不满,于是他愤然离开扬州,到宁波、温州等地执教。1921年冬天,朱自清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这又使朱鸿钧感到,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翅膀硬了,就抛弃了自己和这个家庭,激怒之下而不肯原谅朱自清,父子从此失和。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便带妻儿回了扬州老家,但朱鸿钧先是不准朱自清一家进门,后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对朱自清不予理睬。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没趣,几天后便悻悻而返,这不免又加重了他对父亲的怨恨。
1923年,朱自清创作了小说《笑的历程》,文中塑造了一个名叫小招的姑娘,小招未嫁之前,在父母身边自由自在,性格开朗活泼,自从嫁到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里,为人妻,为人母,吃尽辛苦,同时还得忍受公婆无端的刁难。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旧时青年妇女的苦闷,对旧家庭旧道德进行了抨击,小说中的人物有朱自清的妻子武仲谦的影子。朱鸿钧看后,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大发雷霆。朱自清脾气也倔强,于是父子俩不再讲话,一过便是两年多。
其实,晚年的朱鸿钧表面上对朱自清很冷漠、很苛厉,实际一直挂念着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低下为父之头向儿子认错,朱鸿钧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时,10月的一天他接到了两年多未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悲从中来。毕竟,血浓于水。正如他在《背影》里写的那样:“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于是,他不禁回忆起了8年前与父亲离别时的情景。当时刚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背影》便是朱自清含泪记载的他与父亲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曾在1988年的《人民政协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朱自清写的背景》的文章,读来可以使我们对《背影》一文的来龙去脉更为了解,也更能体会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深情而复杂的情感――
“《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
“1916年,我家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非常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上北京大学读书。自清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父母独自北上,这以后不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他老人家特地关照我:不要写信把这些琐事告诉大哥,以免他学习分心。然而,大哥对家道日下的境遇已有所知。当时,北大学生应先读两年预科以后,才能再报本科。自清为早日完成学业,减轻父亲负担,将‘自华’改为‘自清’,提前一年混入本科考场,免去了一年的预科学习。”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二哥即将中学毕业,想考大学,都要花费一笔不少的钱。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些高利贷,为祖母办了丧事,对二哥物华上交大的愿望,却是再也无力成全了。二哥成绩优异,志愿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父亲无论如何不同意,理由是家中拿不出学费,并建议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因为这所学校既不要学费,又不要膳费。物华心里很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正在这时,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只有在这时,自清才真正感受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花厅上只剩下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