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长沙贾太傅 唐宋诗情各不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古长沙贾太傅 唐宋诗情各不同.doc

千古长沙贾太傅 唐宋诗情各不同   摘 要:唐宋两代是我国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咏贾”诗作数量众多,佳作叠出,但各具特色。本文试就唐宋咏贾诗作创作情形加以综述,考察咏贾诗涉及较少为人关注的一面。   关键词:唐诗 宋诗 贾谊 咏贾诗   笔者每读贾谊散文,都被贾谊的文学才华所倾倒,尤其是《过秦论》这篇鸿文更让人百读不厌,近人吴闿生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不仅如此,贾谊的政治才能可与管仲、伊尹相比,但就是这样一位绝世奇才却因为触怒权臣、拂意君王之故,终被当朝疏远而调出中央,先做长沙王太傅,再做梁怀王太傅。后怀王坠马死,贾谊常自责哭泣,岁余抑郁而死,年仅33岁。观其人生轨迹,可谓悲屈甚矣!惟其如此,才扣动了身后无数诗人尤其是唐宋两代诗人的心扉,留下了大量的吟咏诗篇,但是比较唐宋诗人的“咏贾”诗篇,情形却大不相同。   让我们先来看几首唐人的杰作: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一天早晨,杜甫离开湖北潭州前往衡州。岸上春风轻飏,落花飞舞,似乎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人不若岸花樯燕!真是触目伤心。登上舟楫,面对湘水,他又想到以贾谊之才高无伦,被贬长沙;以褚遂良之书法冠绝,被黜潭州;自己疏救房琯,触怒当今而被迫流徙,正直之士命运何其相似!想到这里诗人伤心极了。这首诗通篇都充满着“伤感”之意。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第二次被贬,路过长沙的时侯。那时正是秋冬之交的一个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故宅。面对贾宅,诗人感慨万千。第三联讽意极深:汉文帝乃有道明君,贾谊尚且遭忌被贬,何况后世明君难得?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今日自己又在贾谊宅凭吊贾谊,贾谊有情我亦有情,然而湘水无情,满腹心事有谁来倾听!末联的“怜”字,既怜贾谊,更是自怜。读完此诗,一个孤苦飘零、自吟自怜的失意文士形象浮现在读者面前。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力避前人已经写滥的角度,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景。首二句从正面着笔:汉文帝的访求贤臣,贾生的才调无伦给人以君臣遇合之感;接下来第三句描摹汉文帝“夜半虚前席”的情状,似在承首句进一步赞扬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读完最后一句才明白此句实是启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汉文帝并非重贤,而是故作姿态。这首诗借古讽今,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笔调辛辣之极。   唐人“咏贾”类诗作题材丰富,佳作众多,以上所选仅是几首众人熟知的代表作品。   总结以上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咏贾”诗,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唐代诗人同情贾谊、颂扬贾谊,以贾谊类比,皆为“不平之鸣”,这是因为诗人普感失意,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也。二是诗歌重在抒情,不管基调是怨愤而感伤,情感都非常地深厚浓烈。   再看看几首宋代的咏贾诗作: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这首诗一开端就大发议论,亮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贾谊向汉文进献的治国之策,大都被采用了,谁说文帝薄待贾生?接下来就陈述理由: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虽然爵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相比之下,贾谊的一些建议能被采纳,难道他不是幸运的吗?   王安石锐意改革,为贾谊翻案,歌颂汉文帝,是替变法张本,但这种说法惊骇世俗,引发身后许多诗人对贾谊的评议:王令指责贾谊汲汲于事功,不谙政治;张耒感叹贾谊“数奇”;朱淑真认为贾谊“三表五饵”是迂阔之计;陈普责怪贾谊不够豁达……苏轼的史论文《贾谊论》中更是出语新奇,他认为“非汉文之不能用生”而是“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因此是贾谊“不能用汉文”。   但李纲却感于当时抗战臣子和求和官家之间的深重矛盾,指斥汉文和贾谊君臣关系“浇薄”。他的《汉梁怀王太傅贾谊》一诗说,贾谊之死,故然是由于哀伤过度所致,但根本原因是汉文帝虽赏识但却不重视人才,因此仅因“所言略施行”并不能说明贾谊“得遇”。本来以贾谊“孤忠本精诚”,文帝应宽仁不疑,如此贾谊才不会“泣涕伤生”,但事实相反。这一见解出人意表但确实符合史实,李诗当为宋代咏贾诗意义最精深者——   贾生公辅器 弱冠游汉庭。高论帝王略,妙极理乱情。……文帝岂易遇,所言略施行。虽不位卿相,儒者良己荣。梁王坠马死,泣涕亦伤生。受任乃如此,孤忠本精诚。奈何君臣义,浇薄返不明。缅怀古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