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哈佛没有边界.doc
哈佛没有边界
上曾经流传过一张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半光景,众学子勤奋学习的照片。很多人都觉得,成功的秘诀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要熬夜汲取书中的精华。那么真实的哈佛大学图书馆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我决定去探个究竟。
哈佛大学有许多图书馆,但绝大多数都在晚上10点就闭馆了,有的甚至下午4点就关门了,只有一个图书馆全天24小时开放,而那个图书馆没有网上流传照片里那样的厅。出于好奇,我在深夜去了一个有着华美大厅的哈佛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像宫殿般辉煌,但里面没什么人。我数了一下,能坐几百人的大厅一共只有11个人,其中有一对小情侣在角落里打情骂俏,有两个同学戴着耳机在看电影,剩下的倒是在认认真真地学习。
哈佛的学生很有意思,他们不太喜欢在图书馆里看书。在我走出图书馆的时候,台阶上倒坐着几十个人,各自捧着电脑或书本在做研究。也就是说,图书馆外面学习的人比里面的还多。哈佛学子除了分散在不同的图书馆看书之外,很多人都喜欢在常人想不到的地方不受干扰地学习。又因为学校有特别多的公共空间,甚至宿舍每层楼里都有小图书馆和自修室,大家都是就近找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少有人会专程跑到那个24小时开门的图书馆去自习。
在我眼里,哈佛是一个没有条条框框,不在乎边界,不受拘束的地方,哈佛的学子们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气质。跟他们接触多了,你也许才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样的人才能走入这片校园。
有一次,一伙哈佛的朋友请我去参加他们的派对。平常美国大学里的派对都是喝喝酒,玩一些比较热闹又不大费脑的游戏。不过到了派对现场,发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大家被要求轮流讲述自己的一个故事、一段经历,而这种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感动的传递。那天在场的人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基本上都在某个毫不起眼的发展中国家工作、生活过,有的是专门去做环保项目,有的跑去非洲给当地人治病(自己还得了疟疾)……有一个朋友在读哈佛之前就一直在肯尼亚做志愿者,在哈佛肯尼迪学院获得学位之后,立马又回到非洲去做她想做的事情。这样动人的故事,大家却觉得很寻常,没有把自己的过往渲染成惊涛骇浪、绚丽多彩的样子。常人都是大学毕业之后,找份工作开始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而绝大多数哈佛学子毕业之后都在继续追随自己的信念和梦想,他们关注儿童妇女问题、关注环境、关注公平与正义,尤其关注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
哈佛在招生的时候,特别欣赏少年时期就有非同寻常经历的人。我有一个孟加拉国的朋友,小时候所在的村子战火纷飞,他亲眼看到小伙伴被子弹射杀,从此立志要先走出这个村子去实现自我,然后再回来贡献他的一切。他考进哈佛之后非常勤勉,几年下来积攒了将近6万美金。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够赶紧娶妻生子,他却出人意料地把所有积蓄拿出来,在孟加拉国离自己出生地不远的地方建了一所小学。他的父母都极力反对,说他傻。但也许正是这种精神、这种执着感动了哈佛。今年秋天,他正式在哈佛教育学院攻读博士了。
其实很多人能来哈佛上学,靠的就是勇气和对世俗制约的挑战。我有一个朋友生在中国农村,家里除了她还有兄弟姐妹好几个。当年她参加中考,获得了地方第一的成绩,可是父母却极力反对她上高中,说女孩子家的读什么书,好好嫁个人才是幸福。父母甚至希望她作假,把这个可以上重点高中的机会让给弟弟。我想,也许有不少农村的“姐姐”会屈服于家庭的压力把机会让给别人,而自己却默默地奉献一生。可是这个朋友没有答应,她坚持自己打工攒学费,读了高中,考上了大学,最终被哈佛录取了。
当然,不是所有上哈佛的学子都有这样悲情的经历,有时候,我们需要突破的只是自己内心的边界。我有一个好朋友在哈佛念公共卫生专业,最近跟我说她打算暂停专业课一年,一边在波士顿的儿童医院实习做研究,一边修些诸如拉丁语之类的非专业课程。我的另一个朋友也同样打算休学一年,去西班牙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对她们来说,人生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因为青春只有一回。
开头提到的凌晨4点半哈佛学子在图书馆埋头苦学的场景,其实也有一些真实之处,比如绝大多数我认识的哈佛学子都有一种不知疲惫,为了心中的信念勇于付出的精神。这信念有可能是儿时理想、学业事业,也有可能是爱情。我有一个朋友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读书,他的太太硕士毕业之后就去了加利福尼亚工作。大家知道,哈佛大学在美国东岸的波士顿,到加利福尼亚光坐飞机单趟就要5个多小时。我们发现经常周末就找不到这个朋友,后来才知道,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打“飞的”去看太太(算上其他的交通时间,真正相聚的时间并不多)。金钱、时间这些普通人算计最多的东西,在很多哈佛学子眼里,并不算什么重要的制约条件。
为什么哈佛学生能特立独行,看看哈佛的教授们也许你能找到答案。裴宜理(Elizabeth Perry)教授是中国研究的专家,她曾经对我说:“你们中国人来美国都是说英语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