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个教学课例给我们的启示.doc
三个教学课例给我们的启示
近期,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导师团在对全省各地高中教学进行交流指导的过程中,针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语文的自身特点决定它是与学生最亲近的学科,但有很多学生却怕语文恨语文,感觉不到语文的美好与魅力。学生们讨厌自己的母语吗?显然不是。是教材内容不生动合理吗?教材所选的文章或传承千年,或经过社会充分的讨论和选择,都得到了历史或社会的肯定。当然更不是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教法很多,孔子以“述而不作”作为自己坚持终生的教学理念。我们语文教师在传授语言之美与文学之美的时候是否也能坚定不移地按照教材本身或生活本身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来“述”呢?如果说我们能有一点成绩,那也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结合三个教学实例来加以认知。
第一个课例是《静女》。教师是这样认识教材的:第一节中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其中“爱而不见”体现了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特点。第二节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中的“彤管”是茅草。句意为“静女送给我一根茅草”。第三节中“自牧归荑”中的“荑”指“初生的茅草”。这样第二节和第三节内容相似,都是静女送我茅草。专家们质疑:为什么静女要连续给我送茅草?为什么“彤管”不解释为一种乐器呢?
从《静女》基本内容来讲,第一节写年轻漂亮的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特点;第二节写美丽的静女送我一件乐器,我很喜欢;第三节写美丽的静女送我初生的茅草,美丽且与众不同。这三段内容绝不重复。这里边体现了儒家的基本思想。《诗经》作为儒家基本经典一定寄托了儒家的主张和思想。《静女》体现了人要尊重爱情尊重对方的礼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智慧。第一节静女先观察男子;第二节静女开始用乐器表达对男子的好感,表示你是我的知音;第三节静女用初生的茅草表达爱慕之情。层层相递,水到渠成。实际上《静女》一文充分体现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静女用彤管这个乐器表达了对男子的好感和期许,温柔敦厚,平和美好。
课例中上课的教师为什么错误地解读教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诗经》的文化价值缺少认知。在处理《静女》一文时没有从文化的背景去定位,从而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文化上的迷茫。语文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拥有文化教材才会拥有灵魂,拥有灵魂的课堂才可能成为高效课堂。所以,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基石是文化。
第二个课例是《囚绿记》。此文是陆蠡在北平生活时观察窗外常春藤所写的文章,现编入高中教材(人教版)必修2。文中讲“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所以我“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于是囚绿:“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而这被幽囚的“绿友”,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友”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南归之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课例中上课教师把文章的重点放在“绿囚”顽强的生命力之上,认为:这是顽强的品质,这是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全文来看这难免有些偏颇。我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整个过程是个行动的过程,也是一段心路历程。我和“绿囚”是两生命,各和各的方向,是两条永不重合的平行线。“绿囚”是我生命的寄托,而我并不是“绿囚”生命的寄托,它的寄托在于阳光在于窗外广阔的世界。从全文来看,“绿囚”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固然重要,但我对自我的批判更具有现实意义。人性有自私的一面,而且这种自私常常以爱的面目出现,但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更大的伤害。“我”在文中详细地反思了自己的过失,并进行了深入的检讨。与其相濡以沫相嘘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河。
为什么这个教师会舍本逐末?可能是照本宣科的惰性在作怪吧。参考书中对“绿囚”的解读很多很全面,而对于文章总体内容的把握缺少认知。文学就是人学,文学的魅力在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总能从中找到积极的价值和新的审美点。《囚绿记》这个题目中用了“囚”字,本身带有几分轻佻几分自责,本身包含着对人性善的背叛。这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我们在教授课文时一定要充分体会其中包含的人性之美。所以,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二基石是人性。
第三个课例是一节作文课,课题是“作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的教学内容是这样的:先展示讲解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新思维等等方法,然后讲高考作文的升分点: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最后布置一个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体现创新点。学生写出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