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科学 2015,48(9):1747-1755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09.08
短时高温暴露对褐飞虱存活和生殖特性的影响
李干金,徐显浩,张海亮,朱 敏,崔旭红
(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省生物计量及检验检疫技术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8 )
摘要:【目的】明确短时高温暴露对褐飞虱成虫存活和生殖特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种群发生预测及防治提供
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初羽化 24 h 内的褐飞虱成虫,辨别雌、雄后放入平底玻璃管内,每管 5 对,置于水浴循
环仪中进行高温暴露处理,设置 6 个靶标温度,分别为 33、35、37、39、39.5 和 40℃,误差范围 0.02℃。高温
处理时以25℃为起点温度,然后以0.1℃/min的速度上升至靶标温度,待靶标温度恒定后,在靶标温度下处理2 h。
处理结束后,将褐飞虱转移到 25℃的人工培养箱中,1 h 后观察记录其存活情况,以未经过高温处理的褐飞虱成
虫为对照。随后研究其存活率、产卵量及后代存活能力是否发生变化。【结果】33—37℃对褐飞虱雌、雄虫的存活
率均无显著影响;而 39—40℃下暴露 2 h,雌、雄虫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其中 39.5℃下暴露 2 h,雌、雄虫存活
率均低于50%,40℃下暴露2 h,雌、雄虫存活率仅为4.5%—6.7%,且成虫存活时间不足24 h;不同高温暴露2 h
后,褐飞虱雄成虫逐日存活率曲线坡度较雌成虫陡;在35—39.5℃范围内暴露2 h,褐飞虱的产卵前期有所延长,
尤其在 39.5℃下暴露 2 h,每头褐飞虱雌虫的平均产卵前期达 6.3 d,与对照(25℃)的产卵前期 3.5 d 达到极
显著差异水平(P <0.01);在35和39℃暴露2 h,产卵前期显著延长,分别达到4.4 和4.4 d(P <0.05);高温
暴露对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也有明显的影响,33、35、37、39及39.5℃分别暴露2 h,每雌产卵量显著从25℃的
365.5 粒下降至 165.4、194.6、146.7、301.6 和 234.7 粒(P <0.05);高温暴露对褐飞虱后代孵化率和性比均
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后代总存活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上升,F1 代若虫总存活率由对照(25℃)的 80.4%
下降至 61.8%—75.5%;褐飞虱成虫在 33—39.5℃高温下暴露 2 h,其 F1 代若虫总存活率比对照均下降,而除 35
℃(75.5%)外,其他温度暴露后,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 <0.05),40℃下褐飞虱停止产卵活动。此外,高温
暴露还能使褐飞虱的产卵节律和孵化节律发生变化,经 39.5℃高温暴露 2 h 后,较 33、35、37 和 39℃高温处理
及对照的产卵高峰期和后代的孵化高峰期推迟。【结论】在 39—40℃高温暴露下,褐飞虱成虫存活及产卵量和后
代总存活能力显著下降,39℃及以上高温对褐飞虱存活与生殖具有一定的威胁。
关键词:褐飞虱;高温暴露;存活;生殖
Effects of Short-Term Exposure to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Survival
and Fecundity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LI Gan-jin, XU Xian-hao, ZHANG Hai-liang, ZHU Min, CUI Xu-h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Zhejia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Biometrology and Inspection
Quarantine,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larify the eff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滴灌系统运行方式施肥频率对番茄产量与根系生长的影响.pdf
- 地被菊花Fall Color体细胞胚途径再生、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抗寒性检测.pdf
- 地表覆膜对柑橘果实糖积累及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pdf
- 地方品种皖南黄肉种鸡ALV-J与REV的共感染 及其分子变异分析.pdf
- 地下穴灌对苹果冠下土壤水分分布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pdf
- 电取蜂毒对蜜蜂群势和蜂王浆、蜂蜜生产的影响.pdf
-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分析干红葡萄酒DPPH清除能力及其与总酚含量的关系.pdf
- 淀粉-糖代谢酶活性变化对块茎还原糖积累及加工品质的影响.pdf
- 调亏灌溉对酿酒葡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pdf
- 东北北部冷凉区免耕土壤的特性及作物效应.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