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探析.doc

当代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探析   【摘 要】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制止“网络欺凌”出现的对策。   【关键词】当代 青少年 “网络欺凌” 现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04-02   在生活当中,用肢体行为攻击受害者,或者用孤立、恶意中伤、排挤、传播谣言等方式来达到让受害者心灵受伤的目的,都属于欺凌行为。因此,有人把欺凌定义为恃强凌弱、以多欺寡及持续性地伤害他人的行为。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世界出现了一种欺凌的新形式――“网络欺凌”。关于“网络欺凌”,大众比较认可的概念是:个人或者群体通过网络或者通信工具对受害者进行侮辱、威胁、骚扰的行为。常见的现象有:在网上对其他网民使用语言暴力;把受害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改相”;在论坛中通过发帖甚至“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人,等等。   一、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   “网络欺凌”给人们的思想、心理等带来极大的困扰,尤其在青少年当中,这一情况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当中欺凌者和受害者人数较多,情况复杂。广州市青年文化宫、香港游乐场协会、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联合在广州、香港及澳门三地同步进行了一项有关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调查,并在2013年11月12日发布了《穗港澳青少年网络欺凌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在2460个调查样本中,有394名欺凌者及469名受害人,约占调查样本的16%和19%。可见,在“网络欺凌”现象中,青少年当中的欺凌者和受害者人数是相当的,所占比例也较大,都接近两成人数。   另外,青少年当中的欺凌者和受害者情况复杂,表现在有些青少年既是欺凌者,又是受害者。《报告》显示,在394名欺凌者及469名受害人中,有257人角色重叠,即65%的欺凌者同是受害人。调查还显示,73.7%的受访者曾目睹“网络欺凌”事件(作为旁观者),63.7%的受访者曾被别人欺凌(作为受害人),17%的受访者曾欺凌他人(作为欺凌者)。这表明,我国青少年在“网络欺凌”事件中,关系复杂,形式多样,给青少年“网络欺凌”事件应对方案的设计、制订以及实施带来很大困难。   (二)“网络欺凌”给青少年欺凌者和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影响。《报告》显示,“网络欺凌”中的角色无论是旁观者、受害者或欺凌者,他们的抑郁、焦虑及压力指数均高于其他人,影响了自己及其家人正常的生活。   案例一:14岁的中国女孩潘某由于用VIP账号在网上发了一条“权志龙的一场演唱会够C罗踢一辈子足球”的微博,被网友谩骂和“人肉”。网友不仅在网上展开口水战,还不断给潘某及其家人、学校打电话咒骂。最终,潘母心脏病发,潘某被父亲赶出家门,被学校勒令退学,其身心受到严重创伤。   案例二:武汉少年黄某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博文和2个图片专辑,其中一张是黄某在少先队总队部阅读文件的半身照。短短几天,浏览量达到3万,网友回复247条。照片中,黄某戴着“五道杠”少先队牌,表情严肃,认真地审阅着手里的文件。许多网民以此为谈资,用“少年官僚”、“虚假做作”、“学校都在教孩子当大官、发大财”等语言进行指责、谩骂。一向乐观向上的黄某变得沉默寡言,不敢和别人交流,经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据他父母介绍,这次事件使孩子改变很多,他一个人连公共场所也不敢去。   诸如此类,青少年被“网络欺凌”的事件不胜枚举,比较受公众关注的还有“艾滋女事件”、“林妙可受辱事件”等,无不给当事人及其家人带来巨大的烦恼与伤害。   也许有人以为“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巨大伤害,对欺凌者没有什么影响。事实并非如此。《报告》显示:“网络欺凌”中的受害者达到中度的焦虑,而欺凌者的抑郁及压力指数更高于受害者。   案例三:某高中男孩吕晓飞(化名)是个计算机高手,本来有以“特招生”身份被保荐到重点大学的机会,但是他有个癖好,就是经常在微博、论坛等社交网站恶意攻击他人,以“别人的身败名裂”作为自己的战果。虽然满足了一时的心理快感,但是事后,他总会深深自责、懊恼自己可耻的行为,甚至自己动手打自己以作为惩罚。然而每次他一登录社交网站,又控制不住自己,又对别人说话的漏洞和暴露的弱点进行猛烈语言攻击,就这样反反复复,时间久了,竟出现了抑郁。最后,他不但没能被保送上大学,还被学校劝退。   以上的案例说明,我国青少年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网络欺凌”的侵害,他们往往出现自卑、沮丧、脾气暴躁等情绪,严重的有时还会引发校园暴力或导致自杀。这种侵害显然影响到青少年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以后的成长。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