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口诀.doc
我的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口诀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一是数量多,相对于文言虚词(只有15个,或者说18个)来说,多出十几倍(200个以上);二是赋分多,不仅是释义正误判断题,还有文言翻译题,文意理解判断题等,共有15分之多;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如下文所言四点)。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个浩繁的工程。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靠推断。为帮助学生以简驭繁,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我编写出如下推断口诀:
文言实词求真训,四点知识须记准。
语法分析来断定,相似结构看对应。
成语语素作参考,联想课文寻佐证。
依文断义是前提,断之有据为根本。
开头两句讲内容,中间四句讲推断方法,后两句是推断原则。
“文言实词求真训,四点知识须记准”是说要正确解释文言实词,必须准确记住四点文言实词的知识,即:
1.一词多义,即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不同的意义。
2.古今异义,即同一个词在古代汉语和在现代汉语中分别表达不同的意义,又可细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几种情况。
3实词活用,即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词类或功能的变化,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等。
4.偏义复词,即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如湖北2013年高考卷第12题3个翻译的语句,既有一词多义,如“拜”、“顾”、“差”等;又有古今异义,如“亿”、“予”等;还有实词活用,如“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入”(使动用法,使…进、引进)等。
关于文言实词的推断,应在一定量的文言词义的积累的基础上,学会采用如下四种方法:
1.语法分析来断定,即用语法分析法推断词义。
实词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语法作用。如: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多为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的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的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可以推出其意义。如2010年重庆高考题D选项将“贫甚,质女婢于人”中的“质”字解释为“人质”。我们根据“质”字用在“女”字之前充当谓语以支配“女”字的语法特点,可以断定它不可能作名词“人质”而只能作动词“抵押”。而“婢”字用在介宾短语之前,只能活用作动词,表“为婢、做婢女”之意。全句可译为“非常贫困,将女儿抵押给别人做婢女”。
2.相似结构看对应,即根据类似结构推断词义。
古文讲究对称,常使用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相似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根据类似结构的这个特点,从对应的词语的含义可以推断出词义。如2009年四川高考题中将“讲章句、课文字而已”中的“课”解释为“抄写”。实际上,本句除了句末的“而已”这个语气词以外,“讲章句、课文字”结构完全相同。可根据对应位置上的“讲”字断定“课”字亦应解释为“讲授”而非“抄写”。
3.成语语素作参考,即借助成语推断词义。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的词义和用法。我们在解释文言实词时可通过联想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即能推断出它的词义。如2006年高考重庆卷中解释了四个词: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见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依次可以联想到成语“狼狈不堪”“袖手旁观”“封侯拜相”和“少安毋躁”。其中“堪”“袖”和“少”的意义正与句中解释相同,说明A、B和D是正确的,而“拜”字则应为“任命”之意,故C项错误。
4.联想课文寻佐证,即联想课文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所考查的实词,大多在课文中见过。因此,我们根据课文中的同义实词举一反三,可以正确推断词义。如2010年全国高考第Ⅱ卷中也解释了四个词:
A.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就
看到“及”可联想到《左忠毅公逸事》中“及左公下厂狱”与此相似,而《左》文中的“及”应理解为“等到……时候”,不能理解为“趁着”,故A项错误;看到“寻”字,可联想到《陈情表》中与此结构类似的句子“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中的“寻”也表“不久”之意,看到“会”可联想到《促织》中“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中的“会”亦作“适逢”讲,看到“遂”可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