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科鸟类分子钟定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鸭科鸟类分子钟定研究

摘 要 本实验测定了中国家鹅15个品种、欧洲鹅2个品种共44个个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 的数据集。经过二簇检验、分枝长度检验和相对速率检验,删除2条速率不恒定的序列 (黑海番鸭和美洲潜鸭)后,用剩余的13条序列,以鸡形目与雁形目(鸡,绿头鸭)的 分歧时间(89.8MYA)为锚定点,用顺序标定法标定鸭科鸟类分子钟的分析结果表明, 用“l+2TiTv”分析得到的鸭科鸟类的分歧时间比较可靠:氨基酸序列用泊松校正模型和 r模型估计的分类单元间的分歧时间则比较一致,表明氨基酸序列更适合用于鸭科鸟类 分子钟的研究;用同一基因标定分子钟时,较长序列得到的结果标准误比较小:与核苷 酸序列相比,氨基酸序列更适于用作分子钟的标定。估计雉科与鸭科、雁属与鸭亚科、 河鸭属与其它4个鸭属(鹊鸭属、绒鸭属、栖鸭属、斑胁草雁)间的分歧时间分别为 科与鸭科、雁属与鸭亚科两个接近基部类群的分歧时间发生在白垩纪(110—66MYA),支 持鸟类早期历史发生在白垩纪的观点。 锚定点鸭科 进化速率 关键词:分子钟 细胞色素b(Cytb) 前 言 定量描述生物的进化过程是进化研究中的基本课题之一。在很多动物类群中,化石 记录(fossil record)提供了有效的时间框架。但是,鸟类的化石记录通常是很不完 整和难以鉴定的,因此,分子钟(molecular clock)所能够提供的时间信息就显得特 别重要。近年来,已有大量的硗究工作(Van,2001)应用分子钟假设估计了现生鸟类 主要分支问的分歧时间(divergence time),虽然各自的数据和方法并不相同,但基 本结论却是一致的,表明分子钟假设在鸟类中是有效的。国内外学者对鸭科~些属的分 类学、系统发育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主要集中于种内群体结构(Shields, 等,1992),对于其早期遗传分化历史和分歧时间等了解较少。因此,利用分子钟理论 研究鸭科主要分类单元的起源及其基部类群的分化时间,不仅可用来对基于化石记录的 传统结论加以验证,对于化石记录不完整的生物类群起源历史的推测具有特殊意义,而 且对于理解其形态性状的进化,以及比较基因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鸭科类群 的起源和分化以及鸭科鸟类的遗传背景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文献综述 1.1.中性理论与分子钟 1.1.1支持分子钟的分子进化中性理论 基于对蛋白质和核酸分子进化的比较研究,在群体遗传的随机过程理论(Haldane, neutral ofmolecular 出了一个被称为“分子进化中性论”(the theory evolution), 即中性理论,为分子钟概念的提出和构建方法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中性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①在分子水平上进化变化的绝大部分并非由达尔文式选择,而是由选择上中性或近 于中性(微效有利或有害)的突变随机固定的结果。 ②分子水平上种内遗传变异的大部分基本上是中性的。因此种内多惫性等位基因是 通过突变与随机漂变固定之间的平衡而维持的。这就将蛋白质和DNA水平的多态性看作 是分子进化过程中基因替换的过渡相,而否定综合进化理论所主张的这种多态性大部分 是适应性的和由某种形式的平衡选择所主动维持的观点。如果突变和遗传漂变的作用达 到平衡,则每一座位上预期的杂合度为: ’ 4N。V/(1十4N。V) 其中: N。为群体有效大小,V为座位上的突变率。 ③进化速率由中性突变速率所决定。中性突变速率也就是核苷酸替换率或氨基酸取 代速率,它与生物世代时间长短无关,只取决于进化的绝对时间。 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的进化改变,主要由中性突变和随机遗传漂变决定的,而并非严 格意j近的选择上中性突变的形成(Kimura,1983)。中性理论并不反对自然选择学晚。 正如中科院洪德元院士所指出的那样,Kimura的“中性学说”并不是

文档评论(0)

jiuqie95737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