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术接轨.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学术接轨.doc

与学术接轨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作家作品的解读明显滞后于学术界对文学的研究。与学术接轨是中学语文教师解读现代作家作品的基本准备,而保持独立的价值立场是与学术平等对话得以实施的前提。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术;意义;前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9-0065-03   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作家作品的解读明显滞后于学术界对文学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亦未能及时传播到中学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师接轨学术,既能使学术界不至于在书院研究中过于寂寞,也能使中学语文教师了解文学作品研究的动态发展,最终达成语文教育培育现代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公民素质的总目标。本文拟以中学教材中的现代作家作品为例,谈接轨学术的紧迫性、意义和基本前提。   一、与学术接轨的紧迫性   以鲁迅研究为例:1923年8月,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出现在《新学制国语教科书》中。之后,鲁迅的作品陆续出现在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之中,历时近百年,未有中断。学术界对鲁迅的研究已自成体系,有“鲁学”之称。无论是在教育界还是学术界,鲁迅作品都堪称经典。中学生中却流传着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很明显,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程度、接受热情与教材编写者、鲁迅研究者对鲁迅作品的关注程度有着巨大的滞差。其中的原因可扩展至社会方面,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也不容忽略。八十年代,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已从“主题思想”转至“启蒙”,九十年代,则变更为“现代性”。这两次转向相隔时间不长,可以说,两次转向都没有进入深刻的研究领域,但至少对六七十年代作了彻底的转型。语文教育界却没有能很好地吸收学术界的这些研究成果,致使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明显滞后。   有些教师的《孔乙己》教案给出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一教学目标窄化为“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统治阶级”,这些抽象的词汇对初中的学生来说,无论从知识储备还是从社会阅历,都是无法有深切体会的。这样的词汇在鲁迅作品的阐释中出现的频率尤其高。学术界已经历了“人化”鲁迅的过程,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鲁迅仍然是个战士,而非一个作家。而且,《孔乙己》的内涵远远复杂于这简单论定。《孔乙己》有对“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统治阶级”的愤,更多的却是鲁迅对知识分子心理状态的忧、对整个中国无法对话的忧。咸亨酒店也可以说是偌大一个中国的缩影,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是失语的,他在不识字的短衣帮群体中没有说话的权利,在略微识字的店小二那里也没有说话的权利,孔乙己是如何失去了他言语的权利?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失去了言语的权利?这些都是要思考的。《孔乙己》中对人、文化的关注远远高于对阶级的关注。当然,也不能就此否定了意识形态,人的属性有很多,我们须明白的是阶级性只是人社会属性的一方面,切不能将之视为人的全部,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中。因此,现代作家作品的中学语文教学与学术接轨有其刻不容缓性。   二、与学术接轨的意义   教学过程涉及三个基本因素:学生、教师以及课本。目前有关教学如何有效实施的核心词汇大致围绕着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等,这些核心词汇大多针对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的一些建议,于教师的要求而言,则鲜有言及。笔者认为,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仍以传统为标准,新课程标准的倡导往往会成为隔靴搔痒,难以获得成效。笔者这里的“与学术接轨”更倾向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优化。自上而下的灌输,往往导致教师的消化不良,教学过程的实施若仍然以教案为参照依据,效果会不明朗。若从教师自身出发,主动汲取、转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再延伸至具体教育行为,不失为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中学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教师的知识容量比学生丰富,这是基本的要求。对于中学教师而言,这已经不需要质疑,甚至无需再次提出。就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而言,笔者认为,这句话不仅要提,而且要质疑。质疑至少有二:一是教师的知识容量;二是教师的知识力度。教师的知识容量比学生丰富多少才为合格?就人生经历而言,教师的知识容量必然比学生丰富。但,以教师人生经历作为衡量知识容量的标杆是远远不够的。换言之,中学语文教师将知识的来源若仅限定于教师的授课,期待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中学语文教师授课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许只会停留在初级的语言技能知识的传授。“在语言课中,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1]也就是说,中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要训练学生审美的能力。教学《荷塘月色》中所用的“通感”艺术手法时,介绍何谓“通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