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赤壁》教学设计
《赤壁》教学设计
望秋园
【教学目标】
1、了解咏史诗“借题发挥”的特点,背诵默写诗歌。
2、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其特定背景下的情怀。
3、自主、合作和探究,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诗句的含义,背诵默写这首诗,学习初步欣赏。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所处的晚唐背景,理解诗中历史典故的寓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说说曾经学过的杜牧诗。教师点拨:
1、《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5、《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6、《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二、补充资料协助解题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本诗所说的“赤壁”,并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所在地,而是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这首诗是作者借助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三、杜牧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四、学生朗读几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依据注释翻译诗句。
【朗读节拍】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译文二】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学生先做题,然后学习赏析。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粗浅赏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六、【深入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doc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孤独之旅》课堂实录.doc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重难点突破(4课时).doc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重难点突破(2课时).doc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同步练习).doc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学札记.doc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孔已己》课堂实录及点评.doc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实录.doc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doc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那树》教学设计.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过零丁洋》教学设计.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及《过零丁洋》教学设计.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岳阳楼记》课堂实录.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优质课教案.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及反思.doc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课堂实录.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