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合成气衍生产品祥解.ppt
2. 粒状尿素的生产 粒状尿素不易吸湿和结块,便于包装运输和贮藏,施用方便。所以目前尿素生产一般都用造粒塔造粒。造粒塔生产能力大、操作简单、生产费用低,只是一次投资大。 入塔尿液浓度要求> 99.5%,温度约140℃熔融尿素均匀喷入塔内,自上而下与下部向上的冷气流换热冷却固化成粒。由于上下翻腾运动,最后在下部形成球状颗粒。 影响造粒的主要因素有:流量、熔融液浓度和温度、空气温度和流量等。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第三章 合成气衍生产品 3.1合成氨3.1.1 概述 固定氮 合成氨法 氰氨法 电弧法 能耗:700GJ/t氨 能耗:153GJ/t氨 能耗:40GJ/t氨 CaC2+N2→CaCN2+C CaCN2+3H2O→CaCO3+2NH3 1754年,普里斯利加热氯化氨和石灰发现了氨 1784年,伯托利确定氨由氮和氢组成 1901年,吕.查得利提出氨的合成在高温、高压 合成氨发明阶段(1901-1918年 ): 1909年哈伯用锇催化剂在17.5~20.0MPa,500~600℃获得6%的氨 技术推广阶段(1919-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德被迫公开技术。随后出现了低压法(10MPa)、中压法(20-30MPa)、高压法(70-100MPa) 原料结构变迁阶段(1945年-60年代初): 二战后天然气、石油工业迅速发展,原料由煤转向天然气和石油 1911年,米塔希研究成功以铁为活性组分的催化剂 1913年,在德国奥堡(Oppau)建成日产30吨合成氨的装置。Haber-Bosch法,采用高温高压和铁系催化剂工艺 节能降耗阶段(1973年至今) 各种合成氨技术存在差异,但都包括三个过程: 原料气的制备 原料气的净化-硫化物、碳化物 氨的合成 氨的用途 化学肥料 其他 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尿素等 硝酸染料、炸药、医药、有机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石油化工等 大型化阶段(60年代初-1973年左右): 特点:单系列大型化、热能综合利用、高度自动化 3.1.2 氨的合成 常压下: 加压下: 1、基本原理 温度与压力对平衡氨含量的影响 2、催化剂及还原 催化剂成份: Fe3O4、Al2O3、K2O、CaO、SiO2、MgO、CoO等 还原原则: 严格控制出水速度和水汽浓度(高空速、缓慢还原) 温升严格控制 还原出水量要达到理论出水量的95% 趋势:塔外预还原与塔内还原相结合 还原的不同阶段及还原度 3、反应机理及动力学 假定: ①氮的吸附是控制步骤 ②吸附表面很不均匀 ③吸附态主要是氮,其余吸附遮盖度可忽略 ④氮在表面上吸附的遮盖度是中等的 ⑤气体为理想气体 4、氨合成塔 工艺上: 使氨合成反应在接近最佳温度下反应,降低合成塔压力降,减少循环气体的动力消耗 结构上: 力求简单可靠并满足高温高压要求(内筒、外筒) 轴向流动与径向流动 径向优点: 气体呈径向流动,流速小,压降低,空速高,催化剂生产强度大,相同生产能力径向塔塔径比轴向塔小 存在问题: 如何确保气体均匀分布 3.2 尿素 尿素在水中会水解,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但常温下很慢。 尿素水溶液持续加热可生成缩二脲 2NH2CONH2 = NH2CONHCONH2 + NH3 降低压力、升高温度和延长加热时间都会加剧上述反应。但当有氨时,压力为10.1~20.2MPa缩二脲和氨可逆向生成尿素。这一点在尿素生产过程中很重要。 尿素最重要的用途是作肥料,含氮量46%以上。尿素实际上是在土壤中转变成碳酸铵后水解及硝化被植物吸收的。 3.2.1 尿素生产基本原理 1. 尿素合成反应的化学平衡 工业合成尿素的反应通常认为分两步 2NH3(l)+CO2(g)=NH4COONH2(l) +119.2kJ/mol 快 NH4COONH2(l)=CO(NH2)2(l)+H2O -15.5 kJ/mol 慢 反应体系为5组分多相平衡体系,除化学平衡外,还有气液平衡: NH3(g)=NH3(l) CO2(g)=CO2(l)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