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化学传感器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8化学传感器解析.ppt

特点 优点 细、轻,光纤探针适合体内测定 抗电磁干扰强,适合遥测 信息密度大,多维信息,适合复杂样品的测定 应用广泛、速度快、结构简单 缺点 环境光线有干扰 固定化试剂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S与被测物关系复杂。动态范围有限。 2. 化学修饰电极(CME) 聚合物修饰电极上的电荷(电子)转移过程 图1中Ox(膜)与Red(膜)分别为聚合物修饰电极中固定的电活性氧化还原电对的氧化体和还原体,P和Q分别为从溶液本体相向膜中扩散的氧化还原活性物质的氧化体和还原体; Ox(膜)+e- Red(膜) ; Red(膜)+P Ox(膜)+Q 2. 化学修饰电极(CME) 聚合物固定在电极表面,从而改变或改善电极原有的性质,实现电极的功能设计。 即在电极上可以进行某些预定的、选择性的反应,或提供了更快的电子转移速度。 (1)电极基底材料及其处理方法 基底材料:碳(石墨和玻碳)、贵金属(Pt,Ag等)、半导体、高分子材料等 处理方法: 研磨、抛光、清洗等 (2)电极修饰方法 共价键合型修饰 将被修饰的分子通过共价键的连接方式结合到电极表面。(表面有机合成) 共价键合型常用的基体电极,如金属(Pt,Au,Si,Ge等),金属氧化物(SnO2、TiO2、RuO2、PbO2等)和石墨表面有多种含氧基团存在的电极,其修饰物接着较牢固,但密度不高。若能不限于单层,或利用一些聚合物末端的基团接着在上述电极基体上,则有希望同时具有共价键合型和聚合物型修饰电极的电极。 优点:共价结合的单分子层导电性能好,结合牢固,稳定,寿命长 缺点:修饰步骤复杂,官能团覆盖率低,现在研究较少 吸附型修饰 利用基体电极的吸附作用将特定官能团的分子修饰到电极表面。 吸附型化学修饰电极包括可逆吸附型、静电吸附型、LB膜吸附型和涂层型四种方法。 优点: 制作方便,覆盖度、均匀性易于控制 测定灵敏度高,可用于电极表面分子微结构的研究等 用吸附方法可以制备单分子层,也可以制备多分子层修饰电极。 聚合物型修饰电极 通过电化学聚合、有机硅烷缩合和等离子体聚合以及浸涂等方式在电极表面形成聚合物层 例如: 优点:寿命长、制作方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应用广泛 (3)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 电化学传感器 伏安分析 电催化——氯碱工业的形稳阳极(DSA) 化学修饰生物传感器——电化学晶体管 LB膜吸附传感器等 (3)化学修饰电极的应用 电极表面微结构与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化学修饰电极的电催化研究; 化学修饰电极在能量转换,存储和显示方面的研究; 化学修饰电极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修饰电极在生物电化学和传感器中的应用; 表面修饰在光伏电极的光电催化和防腐中的作用; 化学修饰电极在立体有机合成中的研究; 分子电子器件的研究。 化学修饰电极pH传感器 Heineman等报导了将电化学聚合物(1,2-而氨基苯)修饰Pt电极用作pH的传感器,在pH4~10范围内的电位响应,近似Nernst型,斜率-53mV/pH。 他们推测电极表面聚合物中胺键的存在质子化是电极响应的根本原因。 LB膜-离子通道传感器 传感器原理:固体电极上的LB膜为离子通道。刺激物(被测物)不存在时,离子通道关闭,此时标记离子(控制离子)不能穿透膜;当刺激物存在时,通道开启,离子被检测。膜对刺激物的识别是关键。 3. 微电极 (1)概述 直径在100um以下的电极 按材料分可分为铂电极、金电极、汞电极、碳纤维电极、电聚合物电极 按形状分,可分为微盘电极、微环电极、微球电极、微柱电极和组合式电极 (2)微电极的基本特性 具有极小的电极半径:活体检测 传质速率快,易于达到稳定的电流:研究快速的电荷转移或化学反应,对短寿命物质进行监测 具有很小的双电层充电电流:提高响应速度与信噪比 具有很小的iR压降:使用双电极体系 (3)微电极的应用 扫描探针显微镜 生物细胞体内检测 分析化学 电化学反应研究 扫瞄隧道显微镜(STM) STM是在1982 年由苏黎世实验室的Bining和Rohrer研制发明。1986年获Nobel物理学奖。STM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表面化学、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电化学、凝聚态物理、纳米加工与纳米构筑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的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STM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它将原子尺度尖锐的探针和被研究物质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探针与样品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小于1纳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绝缘层从一极流向另一极产生隧道电流。 三、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 原理

文档评论(0)

我是兰花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