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作用
第一节 概 述
一、血液的组成(略)
二、细胞的生成(略)
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毒性
药物可影响血液的形成和功能,导致药物的血液毒性(hematotoxicity )。
一、药物血液毒性类型
(一)直接抑制骨髓造血细胞
血小板减少、再障等。如抗肿瘤药、氯霉素等。
(二)对红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
溶血性贫血、低氧血症。如伯氨喹、磺胺、非那西丁等。
(三)化学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如抗肿瘤药等。
二、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病及其产生机制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出现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症状: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骨髓的脂肪化,即原来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被脂肪所取代。
两种类型
1、和剂量有关
系药物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就会引起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白消安、亚硝脲类、苯妥英钠、吩噻嗪、硫尿嘧啶及氯霉素 等,均也可以引起与剂量有关的骨髓抑制。
2、和剂量关系不大
多系药物的过敏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常见的有氯霉素、阿的平、三甲双酮、保泰松、氨基比林、炎痛喜康、磺胺、甲砜霉素、甲亢平、他巴唑、氯磺丙脲等。
药源性血细胞减少的机制:
①可逆性血细胞减少
药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骨髓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降低铁螯合酶活性,阻碍血红蛋白的合成以及幼红细胞生成、抑制粒细胞、血小板的生成。
②特异质性或过敏性反应
表现为与剂量无关的不可逆的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DNA合成障碍或造血干细胞受损有关。存在遗传性体质异常,以致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出现某种代谢缺陷。
(二)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是由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中性粒细胞低于1.8-2.0×109/L时,称粒细胞减少症。减少至低于0.5-1.0×109/L时,称粒细胞缺乏症,常伴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
药源性白细胞减少的机制:
①发生与剂量有关,系细胞毒性所致。
药物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或阻碍幼粒细胞DNA的合成,抑制幼粒细胞的分裂、增殖,引起粒细胞成熟障碍。当达到一定剂量就可以造成骨髓抑制。
②其发生与剂量无明显关系,属于免疫反应。
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粒细胞蛋白质结合变为完全抗原,并刺激抗体产生,进而使粒细胞凝集而致病。
(三)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上,药物引起病人血小板的改变较为常见,轻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重者可引起脑出血,甚至死亡。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的机制:
①由免疫机制所致
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全抗原,接触一段时间后产生变态反应,使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加。
②由于骨髓巨噬细胞中毒引起血小板减少
通常在用药一段时间的数日至数月后发生,少数患者药物能在人体内长期滞留,因此可以在末次用药后数周或数月才发病。
(四)药源性溶血性贫血
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系指由于药物的作用使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导致的贫血。 药物毒性多为免疫反应所致。
药源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
①免疫复合物型:
药物(奎宁、奎尼丁、非那西丁、对氨基水杨酸等 )作为半抗原,与血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抗体(IgM或IgG)产生,药物与抗体牢固地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吸附在红细胞膜表面上,激活补体引起溶血,称免疫复合物型。
②半抗原细胞型
药物(如青霉素类)作为一种半抗原,与红细胞膜及血清内蛋白形成完全抗原,所产生的抗体与吸附在红细胞上的药物发生反应,不需补体参与下,即可导致红细胞破坏。
③自身免疫型:
又称甲基多巴型溶血性贫血。主要由于服用甲基多巴后引起溶血性贫血,其发病机理并不明确,一般在用药3-6月后发生溶血表现。
④遗传缺陷型(图示)
红细胞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缺乏,红细胞中GSH降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引发溶血。如蚕豆病、伯氨喹。
⑤氧化溶血
硫化血红蛋白((sulfhemoglobin)的产生是该类药物毒性的共性。正常人血液中不含有硫化血红蛋白,也不存在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被氧化后 还可进一步硫化成硫化血红蛋白,有些人服用磺胺类或非那西丁等药物后,血液中可出现一种呈绿棕色的硫化血红蛋白,并可能伴有溶血。
(五)其它药物性血液病
有些药物可通过抑制DNA合成而致病,如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叶酸代谢、抑制对维生素B12的吸收利用或直接抑制核酸合成,引起巨细胞性贫血。一些抗肿瘤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可引起白血病。
三、常见的可导致血液病的药物
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
最常见的药物有氯霉素(33倍,且有剂量-反应关系),其病死率可达5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9627EEC1996机动车辆在发生侧碰撞时的乘员保护.doc
- 95.0恭喜,加强制度建设遏制腐败》下试卷.doc
- 9907年微生物问答题题目及参考答案.doc
- 9EYH2000型二维运动混合机验证方案.doc
- 99级医本《外科二》试卷B(附二).doc
- 9、印度的_“能源外交”及其地缘政治考量.doc
- 9急性肾小球肾炎.doc
- 9少年王勃导学案及教案.doc
- 9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作用.doc
- 900kw光伏并网系统方案宋东先生.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最近下载
- 文献综述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ocx VIP
- (2025春新版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pdf
-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pdf
- 物业管理服务报价表完整优秀版 .pdf VIP
- 文献综述--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doc VIP
- 莒县鸿瑞矿业有限公司新型节能环保型石灰窑项目(三期)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docx VIP
-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
- ZOOM声乐乐器L-12 快速入门 (Chinese)说明书用户手册.pdf
- 基于单片机的宠物喂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x
- 中小学(三阶魔方的复原)校本教材.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