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备课.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模仿式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刷刷”,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听听,秋的声音,枫叶 ,“ ”,是和 。 听听,秋的声音, ,“ ”, 。 五. 举一反三,寻找“结合点” (1)改写式 (2)补写式 (3)续写式 (4)模仿式 (5)拓展式 (6)联想式 (7)感想式 五. 举一反三,寻找“结合点” 二. 融会贯通,摸清“联系点” 一. 胸有成竹,了解“体系点” 三. 有的放矢,选准“切入点” 四. 曲径通幽,挖掘“生发点” 五. 举一反三,寻找“结合点” 六. 渐行渐远,发现“延伸点” 目 前 的 现 状 画蛇添足 追赶时尚 拓展不深入 延伸变成总结 平淡肤浅 六. 渐行渐远,发现“延伸点” (一) (二)课文拓展延伸的途径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滥竽充数》 让学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皇宫以后会怎么样呢?学生往往对南郭先生的结局产生好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续写南郭先生的未来。 (二)课文拓展延伸的途径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金钱的魔力》: 学习完课文后,我安排学生以《金钱的魔力还在继续》为题进行续写。 (二)课文拓展延伸的途径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2.从主题角度延伸? 学习《登山》一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重点表现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山河的赞美;也可以重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也可以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说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等等。 (二)课文拓展延伸的途径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2.从主题角度延伸? 又如《太阳》一文,课文写了太阳的远、大、热及其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我们可以将太阳拟人化,把太阳的固有特点与人类的某些优秀品质联系起来,写一篇赞美太阳的文章,赞美太阳的伟大(体积大、威力大),富有(有取之不尽的能量)且无私(毫无保留地发光发热,为人类造福)。 (二)课文拓展延伸的途径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2.从主题角度延伸? 3.从作家角度延伸? 4.从写作技巧角度延伸? (二)课文拓展延伸的途径 4.从写作技巧角度延伸? 《白鹅》:丰子恺是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 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白公鹅》:叶·诺索夫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写法, 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描写了这只有着傲气和傲骨的鹅。 (二)课文拓展延伸的途径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2.从主题角度延伸? 3.从作家角度延伸? 4.从写作技巧角度延伸? 5.从文体角度延伸 (二)课文拓展延伸的途径 5.从文体角度延伸 《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这两篇课文都是同一体裁——属于说明文,但前一篇是介绍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后者除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之外,还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 (二)课文拓展延伸的途径 1.从情节角度中延伸? 2.从主题角度延伸? 3.从作家角度延伸? 4.从写作技巧角度延伸? 5.从文体角度延伸 6.从课外阅读角度延伸 婺城区教研室 滕宝明 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等的深入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联系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经验,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思考与确定。 写教案,只是对上述过程的书面记录。我们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是隐性的,而写教案就是显性的,也是备课的最后一步。 一. 胸有成竹,了解“体系点” 三年级上册有八个主题单元,32篇主题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课例由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熟悉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即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 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每册教材各安排2次综合性学习。 《一课一表》 知识树 一. 胸有成竹 了解“体系点” 一. 胸有成竹,了解“体系点” 二. 融会贯通,摸清“联系点” 一是要贯通教材体系,弄清所学课文在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思想内容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