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1]王庆华,尹小燕,张举仁.植物的基因对基因抗病性学说[J].生命的化 学,2003,23(1): 23 ~25 [2]Ulla Bonas, Thomas Lahaye: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triggered by pathogen-derived molecules: refined models of specific recognition.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2002, 5:44–50 [3]韩德俊,曹莉,陈耀锋,李振岐.植物抗病基因与病原菌无毒基因互作的分子基础[J]. 遗传学报,2005,32(12): 1319 ~1326 [4]刘若晗.植物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 :36 ~ 37 [5]Jonathan D. G. Jones . Jeffery L . Dangl: The plant immune system. Nature 2006,11:444(16):323 ~ 329 [6]袁亮,张伟彬.植物抗病基因作用机理及克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 1513 ~ 1515 [7]刘志静,易图永,冯洁.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 5342 ~ 5343,5417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Gene-for-Gene Theory 拓 庆 荣 目 录 1 植物基因对基因假说 2 抗病基因的作用机理 3 不同Avr与R蛋白互作的定位 4 病原物无毒基因及无毒蛋白 5 植物抗病基因 6 R基因编码R蛋白的结构特点 7 植物抗病基因的克隆 8 植物抗病基因的应用 Harold H. Flor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两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长期并存,相互影响乃至协同进化,使得植物的抗病性与病原物的致病性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1971年,Flor 根据亚麻对锈菌小种特异抗性的研究提出了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for-gene theory)。 1 植物基因对基因假说 该学说认为,植物对某种病原物的特异抗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相应抗性基因,而同时病原物的专一致病性取决于病原物是否具有无毒基因,也就是说寄主分别含有感病基因(r)和抗病基因(R),病原物分别含有毒性基因(Vir)和无毒基因(Avr),只有当具有相应抗病基因的植物(R)与具有无毒基因(Avr)的病原物相遇时,才会激发植物的抗病反应,其他情况下二者表现亲和,即寄主感病。 Receptor coded by R allele Signal molecule (ligand) from Avr gene product Avr allele Plant cell is resistant Avirulent pathogen R No Avr allele; virulent pathogen Plant cell becomes diseased Avr allele No R allele; plant cell becomes diseased Virulent pathogen Virulent pathogen No R allele; plant cell becomes diseased R (Plant Responses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gnals Chapter 39) 植物与病原菌的分子交流决定了它们互作的最终结果。病原菌效应蛋白被送入寄主植物细胞后,能否被侵染的植物组织识别,决定了植物是感病还是抗病。由专化 R 基因介导的抗性符合“基因对基因”的互作模式。然而,从已克隆的 R 基因及其产物结构和功能看,有些 R 基因的抗病机制并不符合“基因对基因”模式,如玉米Hm1 基因和大麦mlo 基因,其抗性机制与病原菌的亲和因子有关,而不需要病原菌无毒因子的激活。 2 R与Avr基因互作的模式 受体-配体模型是从基因对基因假说发展而来的。该模型认为:病原体的 avr 基因直接或间接地编码一种配体(激发子),它与抗病基因(R)编码的产物(受体)相互作用,从而触发受侵染部位细胞内的信号传递过程,激活其他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