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食品质量认证 主讲:刘绍军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 2012年8月 第一章 食品质量与安全概况 第一节 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1.美国的“盒中杰克” 事件 90年代,400人中毒、4人死亡 原因:做汉堡的原料肉受到致病性大肠菌群的污染,而烹调温度只有60℃,达不到杀灭温度。 2. O157引起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1996年日本几十所中学和幼儿园相继发生6起大肠杆菌O157引起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超过万人,死亡11人。 1999年我国江苏、安徽爆发流行大肠杆菌O157感染性腹泻,患者超过2万人,死亡177人。 3. 牛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000年6月,日本大阪的雪印牌低脂高钙牛奶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造成14500多人中毒,雪印牌牛奶被迫停业整顿、产品回收。 2004年5月,贵阳市三联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奶粉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造成2个幼儿园上百名儿童中毒。 4.2003年3月,我国辽宁省海城市部分小学,因饮用豆奶出现292人中毒。原因:豆粉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等抗营养因子未彻底灭活。 5.油炸类食品的危害 200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油炸淀粉类食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1kg薯片的聚丙烯酰胺含量是1000ug,炸薯条是400ug。 2005年我国卫生部提出“警惕油炸食品的危害”,指出油炸薯类产生的丙烯酰胺是油炸普通谷类的 4倍。 二、食品安全带给世界的政治、经济风险 1. 疯牛病 1996年英国发现疯牛病,随后在欧洲各国相继出现,至2000年底,欧盟国家共发现约18万头“疯牛”,因身染“克雅氏症”致死的患者已达84人,此后疯牛病又迅猛侵入拉美,海湾地区和亚洲,威胁全球。 2. 二恶英 1999年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发生后,比利时所有的猪、牛及其相关产品(包括奶类和牛油)出口被禁止,1000万只肉鸡和蛋鸡销毁,直接损失达3.55亿欧元。 3. “五号病”(口蹄疫) 2000年爆发,是猪、牛、羊等偶蹄动物的甲类传染病之首,据称英国已有100万头牲畜被宰杀,初步估计损失为129亿美国。 4. 禽流感 1997年香港爆发轰动全球的禽流感,共有18人受感染,造成5名儿童和一名女子死亡。香港政府下令扑杀130万只鸡,以减少病毒感染机会,香港市民一度“闻鸡色变”。2001年5月中下旬,禽流感再袭香港,香港政府再次下令杀鸡,以绝后患。 5.三聚氰胺 6.大肠杆菌O157 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法律法规缺失、检测及环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中国的食品怎么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 三、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条件 (一)“技术壁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标准、法规繁多,让出口国防不胜防。 2. 技术要求严格,让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要求。 3. 有些标准专门针对某些国家形成壁垒。 4. 利用世界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有目的选择。 5. 直接禁止、限制外国产品的销售,甚至对产品 包装进行检疫。 (二)我国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情况 1. 80年代-90年代,美国停止进口我国蘑菇罐头,致使罐头企业被迫停业。 2. 2000年欧盟提高茶叶农残标准,严重影响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和出口金额。 3. 2002年1月开始,欧盟各国长时间中断进口我国的畜禽肉类产品。 4. 2002年1月,欧盟委员会做出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决定。 四、新技术、新资源给食品安全带来的新问题 1. 食品添加剂 2. 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 五、食品安全卫生的控制 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包括三个层面: 1.各国政府制定强制性法律法规,执法 部门进行监管 2.食品生产企业采用预防性措施 3.消费者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