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作业工作遗传损伤及易感性的研究.pdf

氯乙烯作业工作遗传损伤及易感性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氯乙烯作业工人遗传损伤及其易感性研究 中文摘要 氯乙烯(CH2=CHCl,VCM)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易燃、易爆而略 带芳香味的气体,它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在自然界中不能自发产生。VCM作 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约95%的VCM用于生 产聚氯乙烯(PVC)。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VCM的产量在全球呈直线上升 居世界第一位。我国作为PVC生产大国,VCM职业暴露人数众多,庞大的VCM 职业接触人群的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VCM与肝血管肉瘤(ASL)和肝细胞瘤等肝脏肿瘤的发生有关,国际 癌症研究机构(IARC)于1987年将VCM划分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流行病学 调查提示VCM可能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的致癌剂,可诱发人类除ASL外的 其他肿瘤如脑肿瘤和肺癌等。VCM作为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其职业危害引起了 更为广泛的重视。为了减少VCM对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许多国家采用先进的 生产工艺改善了工业卫生条件并加强了对VCM的管理。目前西方绝大多数国家 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订为10 mg/m3(CBZ2.1.2007),高于西方 国家卫生标准数倍。探讨在我国现行卫生标准接触浓度下,VCM对作业工人产 生的健康损害特别是遗传损伤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发现同样的作业环境,同样 VCM接触水平的工人中,仅有部分人发生遗传损伤,提示个体对VCM致遗传 损伤存在易感性差异。产生遗传损伤易感性差异的原因除了个体年龄、性别、健 康和营养状况以及职业和生活环境毒物暴露(如吸烟、饮酒等)等因素外,还包 括代谢酶表达差异和DNA修复能力不同。研究表明,在人群中代谢能力和修复 能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归因于它们的基因多态性差异,可能也是造 成个体对环境中VCM遗传毒性易感性不同的主要原因。目前有关VCM代谢酶 。基因多态与毒性的关系已经研究的比较清楚,但DNA损伤修复基因多态与毒性 关系的研究报道尚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VCM毒作用机制和进行 作业工人健康风险评估。 本次研究通过对VCM作业工人累积接触剂量的估算,评估累积接触剂量与 职业危害间的关系;通过健康体检、氧化损伤、肝损伤、遗传损伤和血清p53 指标的检测来探讨这些指标作为低浓度VCM接触下效应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通过探讨VCM代谢酶和DNA修复酶基因多态性与VCM致遗传损伤的关系, 寻找VCM致遗传损伤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首先,探讨了VCM接触浓度在我国现行卫生标准浓度情况下,作业工人的 职业危害。(1)对VCM作业工人的肝功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 肝B超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VCM接触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和肝B超结果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认为肝功能和肝B超检查不能作为VCM暴露的敏感指标;(2)以 VCM致机体损伤的效应生物标志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VCM累积 接触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OD活性显著降低而MDA活性显著增高。低剂 量组和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GST水平显著增高(po.05)。趋势卡方检验结果 显示,VCM累积接触剂量与SOD和GST活性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此外, 高龄是SOD活性降低、MDA活性增高的危险因素,男性也是MDA活性增高的危 险因素。认为以血清SOD、MDA和GST作为VCM的效应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 科学价值; (3)通过对VCM作业工人淋巴细胞DNA损伤和染色体损伤的检测, 评价VCM致遗传损伤情况。采用百分位数法以对照组95%的上限值作为界限值, 认为双核微核细胞发生率正常界限值应≤3‰,而彗星细胞率应≤4%,以该界限 值作为判断VCM作业工人是否发生遗传损伤的划分标准,超过该界限则认为个 体发生了染色体或DNA损伤。DNA损伤和染色体损伤情况与累积接触剂量问存 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此外,高龄和女性也成为微核升高的危险因素。本研 究认为彗星率和微核率能反映VCM在体内的蓄积情况,淋巴细胞彗星实验和双 核微核试验可以作为低浓度VCM接触早期健康损害的敏感指标用于职业人群的 生物监测; (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研究对象血清中p53蛋白和抗 体进行同时检测,分析VCM接触与血清p53指标异常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VCM接触组血清p53联合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剂量接触组与对照组相比, 高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xian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本人从事教育还有多年,在这和大家互相交流学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