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业务培训 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4-05 一、背景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以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感染性疾病,丘陵地区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部分病例发病前有蜱叮咬史,少数患者因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研究表明该类疾病可能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或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原感染所致。根据《江苏省虫媒传染病综合监测工作方案》(2012年,试行)要求,我市作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项监测点开展此项监测工作。 我市疫情及监测情况 1996年疫情情况 概况:1996年11月宜兴市张渚地区发生一起不明原因以畏寒、发热、乏力、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爆发疫情,共发病11例,死亡2例,11人中7人为同一家属亲戚,3人为医务人员。 实验室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肾功能损害不明显。流行性出血热、新疆出血热、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等抗体检测阴性。 治疗:抗菌治疗不显效。 传染来源及发展情况:首例病例平时经常上山打猎,病前20天左右有猎取并宰杀过野兔,可能存在野生动物媒介蜱、螨类叮咬史,后续病例与首发病例有密切接触史(擦洗身体、更换衣服等),患病的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未做好防护,接触过患者的血液。 2010年10月省疾控中心对1996年发生于我市张渚地区不明原因感染性疾病的中留存的血样进行复核,13份血样中检出10份新布尼亚病毒阳性,明确了该起疫情的病因。 10月份,我市对1996年疫情中患病的2名医务人员及5名病例及感染者进行采样复核,复核结果明确了新布尼亚病毒感染。 2010年共监测报告可疑病例5例,其中1例转至无锡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其他疾病。 4例疑似病例,经采样检测,新布尼亚病毒结果阳性的2例(均发生于环科园,死亡1例),排除2例。 2011年共调查处置监测病例15例,实验室检测阳性即确诊2例(西渚、环科园各1例),2例均死亡。 筛查可疑病例36人,筛查出实验室检测阳性1例(环科园)。 监测张渚、环科园一般人群血清学监测375人,检出阳性1人(环科园) 监测张渚宿主动物血清学监测101份,检出阳性3份。其中羊血17份,检出阳性3份,猪血43份,鸡血41份,均未检出阳性; 监测和桥、周铁宿主动物血清学监测40份,检出阳性2份。其中,和桥采集猪血20份,未检出阳性,周铁采集鸡血17份,检出阳性1份,鹅血3份,检出阳性1份。 二、目的 1、及早发现该类疾病,积累诊治防控经验。 2、了解我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流行特征、发病趋势及病原构成。 3、了解传播该病的宿主动物和媒介生物的种群、季节消长/密度变化、携带菌/毒情况,分析其与疾病发病的关系。 4、制定针对该类疾病的有效防制策略。 三、监测病例定义 (一)临床/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怀疑新型布尼亚病毒或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 1、有流行病学史(有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蜱叮咬史); 2、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可同时有白细胞减少或降低)或有出血倾向(呕血、黑便、牙龈出血、皮肤淤点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而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 对疑似肾综合征出血热且初筛检测IgM抗体阴性者,应高度怀疑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二)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标本经实验室核酸/抗体检测阳性或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病原体可确诊。 (三)可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可疑病例暂定义为: 发热(体温≥38℃),同时有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倾向而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并伴有下述情形之一者:(符合项目越多越可疑) 1、外周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2、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3、有头痛、疲乏、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4、有结膜充血、咽喉充血、牙龈出血、口腔(上颚)出血点、皮肤/粘膜出血点、黑便等出血症状; 5、浅表淋巴结(如腹股沟、腋下)肿大; 6、蛋白尿和/或血尿; 7、肝功能异常,谷草转氨酶(AST)和/或谷丙转氨酶(ALT)不同程度升高,尤以AST升高更为明显;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明显; 8、发病前三周有野外作业经历,如采茶、打猎;或至野外、林地旅游露营等经历; 9、发病前三周被昆虫(如蜱)叮咬,或接触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10、3周内发生2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联系的病例,或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 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