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残游记》英译本看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文化翻译的影响.docVIP

从《老残游记》英译本看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文化翻译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老残游记》英译本看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文化翻译的影响

从《老残游记》英译本看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文化翻译的影响   摘 要:混杂文化身份观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文化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试从混杂文化身份观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老残游记》两个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探讨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化元素翻译的影响。 中国论文网 /5/view-7168963.htm   关键词:混杂文化身份;老残游记;文化翻译   古典章回小说《老残游记》是清末作家刘鹗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述走方郎中老残行医游历的见闻,揭露了清廷的腐败,表达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夙愿,被鲁迅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书中包含很多极具文化内涵的用语及典故,属文化小说中的上乘之作。至今,《老残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拥有众多的外国读者。鉴于翻译是一项跨文化活动,要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译者就要对小说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有效地处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混杂概念及混杂文化身份   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翻译研究与文化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翻译研究中提出“文化转向”这一术语,文化翻译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90年代初兴起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延续。它旨在实现异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对多元文化的交流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是后殖民翻译理论家霍米 2011: 173)巴巴的混杂文化身份观为探究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目前,《老残游记》最受推崇的英译本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的译本和美国汉学家哈罗德30年代曾在燕京大学任西语系主任、教授,精通中文并熟悉中国文化,其文化身份以西方文化为主,混杂着一定的东方文化。两位译者的混杂文化身份为其翻译《老残游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译作对于研究《老残游记》 中的文化翻译十分具有代表性。   二、译例对比   美国著名翻译学家尤金 (ecological culture)、语言文化 (linguistic culture)、宗教文化 (religious culture)、物质文化 (material culture) 及社会文化 nbsp; (social culture)。(Nida: 1964) 这五类文化元素在《老残游记》中均有大量体现。本文仅简要分析涉及物质文化、语言文化、社会文化及宗教文化这四类文化的典型译例。   (一)物质文化   例一: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刘鹗, 2015: 11)   Yang: Some twenty or thirty vendors, carrying baskets on their heads, were selling refreshments in the theatre for those who had come without their lunch. (杨宪益, 1983: 29)   Shadick: Ten or twenty men were walking up and down among the audience with baskets on their heads, selling sesame-seed cakes and yu-tiao [fritters] to those who had come to the theater without having breakfast. (Shadick, 2015: 16)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与西方饮食文化大相径庭。看似稀松平常的食物名称,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物,因此,译者在翻译上需仔细考究。在此例中,谢迪克将烧饼译为“sesame-seed cakes”,将油条译为“yu-tiao [fritters]”。值得注意的是“cake”是松软的西式蛋糕,跟烤烙而成、口感酥脆的烧饼完全不同,且原文的描述并没有提到芝麻。fritter与油条虽然同为油炸食品,但fritter通常指油炸的馅饼,与油条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一个吃着西餐长大的美国人,在饮食文化的翻译上,谢迪克的西方文化身份起了主导作用。他试图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找到对应物来替代中国饮食文化,但他不恰当的翻译会使西方读者对“烧饼”和“油条”这两种中国传统食物产生错误的解读。深谙中国饮食文化的杨宪益知道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烧饼油条的对应物,因此他使用了一个概括性的词语“refreshments”来翻译烧饼油条,让读者知道是茶点小吃类的食物,但是却无法体现出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针对这类文化词,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是采取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这样一来保持了原文的文化意象,二来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